還有什麼比讀到了不起的作家作品更幸福的事嗎?有的!那就是有人用她的一部作品拍了部詩一樣的傳記電影

啊,今天看到我的人生電影了

電影技術本身來說就已經很精妙,寫作者、讀者、書中人三線并行,叙事、剪輯、視聽,正如伍爾夫的小說一樣,它是一首如詩般的奏鳴曲。

這不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它要讨論的議題是普遍且永恒的——當我們面對自己生活中的困境,我們要怎麼做?對此,三位女士的選擇是:“自己去買束鮮花”。

對于伍爾夫,由于她情緒不穩定,周圍人開始監禁她的生活。但她要的是掌控自己人生的權利,“病重的,甚至是快死的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是否活下去,她用這種方式展現人性”。即使她今天覺得“我甯願去倫敦痛苦,也不要在鄉下麻木”,可她明天依然有權利選擇在河裡結束自己的一生。這她在自己買那束鮮花。

對于勞拉,她過着“一天即是一生”的生活。一天,伍爾夫的《達洛維夫人》使她的自我意識覺醒,她發現自己被困在生活的瑣碎之中。痛苦的潮水從床底湧起,她别無選擇地抛下家庭,自己去買她的鮮花。

對于克拉麗薩,她為他人而活,她是“用狂歡掩飾寂寞”的“宴會的籌辦者”,她曾感受過幸福的開始,但随後發現這竟然就是幸福本身——你寄托給可能性的、寄托給他人的,竟然都是隻一團虛無。她是達洛維夫人,她被這個人物背後的叙事困住,她毫無辦法。但我們都知道,當宴會被終止,達洛維夫人,克拉麗薩,她會開始為自己而活。

實際上,這部其實也不完全不是女性主義之作,除去伍爾夫本人是女性主義作家外,影片中的她和勞拉的故事都體現出她們受制于丈夫和家庭的矛盾,後者尤為明顯。

電影描繪的情感是深邃而厚重的,有意思的是除了三位女性,電影中理查德的人生困境竟然是,他無法把一切記錄下來,一切瞬間,這盛開的鮮花、這潮濕的毛巾、味道、觸感、人類全部的感受、曆史、萬物。這是一個詩人才有的極具文學性的痛苦,它足夠獨特。而諷刺和有意思的是,以做到這一切而聞名的恰好正是伍爾夫(或許是導演故意設置的梗)。

抛開影片本身,我現在已經無可救藥地愛上了伍爾夫,她多麼美多麼迷人多麼神秘啊,我愛她!同時,還想嘴一句關于性取向的讨論,這部電影基本完全和性向認同無關…第一吻是勞拉對于和自己一樣身陷家庭囹圄的女性的惺惺相惜,第二吻是伍爾夫在枯燥乏味生活中焦躁地發洩和抗議之吻,第三吻是克拉麗薩決定為自己而活,同自己愛着的戀人親吻以表示開始過關注自己、體諒自己的生活。三者的含義是複雜又關鍵的,這部電影早就脫離了性的議題,談的是生活和人的鬥争。

看完這部,開始久久地懷疑自己以前的某些敷衍又虛榮的判斷……可能看過大海後,就真的不能再對空洞無物的小水池佯裝贊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