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初次相識時最常問一句話:“你是做什麼的?”
在這個時代,工作成了個人身份的一部分。
而說到這個世界上待遇最好的工作,美國總統絕對算其中之一。

根據《美國法典》第3條,總統的年薪為40萬美元 (約合人民币260萬元)。

更加感人的是,工作四年就退休!

美國總統的退休金,目前是每年22.1萬美元(約合140萬人民币)。

...

然而,有一位美國前任總統并不滿足于此,退休了也沒閑着。
他就是美國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奧巴馬。
退休後的奧巴馬和妻子米歇爾成立了高地影視公司(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并簽約網飛(Netflix),主要拍攝紀錄片。

...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高地制片公司的第一部作品:紀錄片《美國工廠》。

口碑不錯,豆瓣評分8.4。

...

去年,奧巴馬又推出一部直擊打工人心靈的紀錄片《我工作故我在》,不知他是不是懷念上班的日子了。
片中分别展現了美國低收入階層、中産階層、富人這三類人的工作和生活狀态。
三個階層放在一起講述,人間真實,對比有點殘酷。

我工作故我在 第一季

Working: What We Do All Day Season 1導演: 卡羅琳·薩主演: 巴拉克·奧巴馬 / Karthik Lakshmanan / Randi Williams / Luke Starcher類型: 紀錄片首播: 2023-05-17(美國)季數: 1集數: 4

...

拍攝這部紀錄片的靈感,源自奧巴馬在上大學時讀的一本書《工作》。
書中采訪了各行各業的人,詢問他們對工作的感受。
那是70年代,今天的人如何看待工作呢?
奧巴馬決定為此拍攝一部紀錄片。
他選擇了三家企業:家庭護理行業、科技行業、以及酒店業。
采訪同一家企業中不同階層的打工人,從底層人士一直到高層人士。

...

《我工作故我在》共四集,每集講述一個階層,分别是:服務工作、中産階級、理想工作、老闆們。
巨大的貧富差異和階級分化在片中展現無遺,直擊社會痛點。
奧巴馬不僅擔任了本片的旁白,也在片中以采訪者的身份出鏡。

...

目前,幾乎一半的美國人都在做低薪的服務業工作。

包括家庭護理、清潔服務還有送貨,這些工作有時被稱為低技能工作。
因為沒什麼技術含量,門檻低,大多數是重複性勞動。

...

但是這種工作十分累人,會在身體上和情感上把人拖垮。
而且工作環境混亂,安全風險高。
人們依賴這些隐形的勞動者,卻又傾向于認為一切是理所當然的。

...

...

這樣的工作不難找,但是這些工作不會提供醫保或者退休金。
或是基本的安全保障,更不用提其他福利了。
最重要的是,薪水都很低。

一年賺3萬美元都算走運。

在美國,這樣的收入水平,日子會過得很難。

...

《我工作故我在》中,拍攝了三位從事這種服務業工作的人。

分别是:家庭護理員、酒店客房清潔工、送餐員。

其中隻有酒店客房清潔工的薪資比較高,每個月的收入有4000美元。

另外兩人就過得很拮據,她們還都是單身母親+有色人種,可謂buff疊滿。

...

艾爾巴是一名酒店客房清潔工,16歲從多米尼加共和國随母親來到美國。
在紐約皮埃爾酒店工作了近22年,英語依然說得磕磕巴巴。
她每天要打掃15個房間,每個房間大概要花30到40分鐘。

...

這份服務員工作并未給艾爾巴帶來尊重。
在走廊上與客人打招呼時,經常遭到無視。
但艾爾巴早已習以為常,她從未因此輕視自己。

她的自尊心源于不錯的薪資待遇。
除了每個月4000美元的收入,客人有時會留下5美元、10美元的小費。
一次有個客人甚至留了50美元。
她的丈夫也是酒店的員工,靠着皮埃爾酒店的收入,他們住在一間溫馨的公寓裡,還生養了幾個兒女,可謂人生圓滿了。

...

然而不是每個底層打工人都像艾爾巴這麼幸運。

蘭迪找了份家庭護理師的工作,在一家為殘障人士提供成人監護的私人養老院,照顧老年人和殘疾人士。
月薪1400美元,相比艾爾巴就少得多了。

...

這份工作并不輕松,她要負責做飯、打掃廚房、為客戶跑腿、洗澡、刮胡子、洗頭、吸塵、換尿布、幫癱瘓的人翻身……

但蘭迪還要撫養孩子,她不得不向現實妥協。

...

初始薪資9美元一小時,但超市裡的一盒麥片就要6美元。
一盒麥片,一小時的薪水就沒了。

過去,美國一套新房子的價錢是年收入的2倍,現在差不多是6倍。

保育費上漲了大約2倍,自1980年以來,上大學的費用幾乎增加了2倍。
與此同時,勞動人民的實際工資,幾十年來幾乎沒有變化。

...

如果她的時薪不是9美元,而是20美元。
如果她不是給科技公司送餐,而是在科技公司上班。
換句話說,如果她是一位中産階級,蘭迪的願望可能并不遙遠。

盧克就是一個典型的中産階級。

他在奧羅拉公司工作三年了,專門研究自動駕駛汽車。

工作内容雖然枯燥,但是待遇很不錯。
工作環境好,公司還提供免費午餐和零食。
而且工作夥伴都是一些非常聰明的大神,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類比國内的互聯網大廠。

...

盧克熱愛音樂,這份工作可以為他的愛好提供金錢支持,他感到很幸運。
他在片中有句話,相信很多人都會認同:“金錢沒辦法帶來快樂,但肯定能提供找到快樂的方式。”

盧克的同事們也都認為自己很幸運,非常珍惜這份工作。
如果做其他工作,可能要同時打好幾份工才有現在的收入。
但好工作可遇不可求,更何況很多時候是靠機遇,而非個人能力。

接下來出場的是美國實打實的富人:美國收入前10% 的人群中,除去那超級富有的1%,剩下的那9%。

如果你是牙醫或是律師,住在美國沿海城市,資産超過百萬美金,那麼你很有可能屬于這9%。

這9%的人常自稱是中産階級,但他們超過了絕大多數“中産”。
他們創造的财富,超過了top1% ,也超過了下面的90% , 是美國經濟的中流砥柱。

這個階層可以稱之為“knowledge worker”(知識工作者)。

卡西克就是這9%的其中一員。
印度裔的他是一名高級機器人工程師,與盧克在同一家公司,但他的職位比盧克高。

...

對卡西克來說,工作已經不再是為了生存,他說:如果隻是為了上班而上班,我會不開心。

他不像盧克那樣小心翼翼,如果這份工作幹的不開心,他随時跳槽去其他公司,畢竟能力+資曆,給了他底氣。

比起卡西克,他的老闆克裡斯肩上的責任就很重了。
克裡斯是這家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他的自動駕駛汽車公司剛剛上市,無疑是成功創業者的代表。

采訪克裡斯時,他的弟弟也在場,是一位骨科大夫。
克裡斯的父親是英國人,覺得在英國階層固化沒有機會,于是移民到加拿大。

兩人回憶起,小時候家裡非常窮,窮到會因為交不上電費被斷電。
但是父母一直在搬家,每次都會搬到最好街區中最便宜的房子。
為的是兩兄弟能上最好的學校。

正因為有如此重視教育的家長,兄弟倆才有機會跨越階層。

教育對貧困階層來說,是唯一可能讓他們突破階層的途徑。
看來這一點,全世界都一樣。
畢竟這是一個拼腦力的時代。

然而矛盾的是,底層出身的克裡斯創業的領域:自動駕駛,恰恰在剝奪底層人的工作。
數百萬美國人以駕車為生,自動駕駛将扼殺這些工作。

他的成功,可能意味着很多人的失業和陷入貧困。

...

未來人工智能的崛起,對從事重複性勞動的人是一大威脅。
很多人已經開始擔憂,自己的工作會被機器人取代。

在未來的幾十年裡,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将淘汰約四分之一的工作崗位。
就像蒸汽機、電力和第一台計算機的出現一樣,我們可能正在見證一場變革。

在新的經濟環境中,最好的工作将被稱作“知識型工作者”的人所承擔。

而很多時候,這與教育資源息息相關。
整個社會将變得更公平,還是更兩極分化呢?

奧巴馬也沒有答案。
或許正是因為這種擔憂,他才拍攝了這部紀錄片。

《我工作故我在》是一部不錯的美國衆生相記錄,各個階層的工作生活狀态,幾乎都在片中有所體現。
美國普通打工人的生活更輕松嗎?不一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教育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同等重要。
哪怕在人工智能崛起的今天,它依然是普通人獲得好工作的唯一途徑。
而對于從事辛苦服務工作的底層打工人來說,如何改善他們的薪資待遇,讓他們的工作價值得到肯定,是全社會都應該關注的事。

*本文作者:R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