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喜歡這部劇,因為它在現在無數的現代劇裡,确實是一個獨辟蹊徑的存在。現在的劇,都市精英類,鄉村鄉土類,還有前陣子特流行的從一線城市下沉到二三線小城市的回鄉流等等都似乎讓我們有些審美疲勞了——這劇選的角度确實出衆,首先是花城,可能就是前面說的那種下沉後的二三線小城市,然後就是駐站這個東寨,按我估算可能就是距離花城幾十公裡的小山村,而劇中的角色,基本上就在東寨和花城之間生活。
這個角度就挺讓人眼前一亮,首先排除掉了最初的什麼大都市和大鄉村,甚至連最近流行的二三線小城市也同樣抛棄,它選的這個背景設定就剛好卡在二三線小城市和深山小山村中間,既不會太過于鄉土,也不再去蹭所謂的回鄉流,恰好,真的是恰好。我喜歡這個背景設定,既不會太聒噪,也不至于太過靜寂,角度極為刁鑽,讓我頗感欣喜。
從劇集的量産流向大背景設定其實可以看出主旋律的方向,像當年像《北京人在紐約》的出國流,再到後來的什麼《北京青年》、《奮鬥》之類的都市奮鬥流,或者像《鄉村愛情故事》的鄉土流,再到最近幾年像《春色寄情人》、《故鄉,别來無恙》之類的回鄉流……會有種感覺是,主旋律的大方向帶着祖國的大好青年一步步往前走,并且在慢慢地調整方向,從都市奮鬥到回歸鄉村,從都市内卷勸退下沉到二三線城市,來到這一部劇,感覺這種下沉式的方向還要再往細化的方向去走吧。

張瑞涵飾演的鄭義站長算是這部劇的一抹亮色,我其實挺喜歡這個角色的,低調、慎密、自律、認真、細緻,當然這隻是他的表面,而我所喜歡的,似乎也僅僅隻是這個表面。大學畢業,然後被分配到一個偏遠的地方四級小站上,從最初級的工作人員開始,幾十年來一路做到小站的站長……如果僅僅隻是這樣,這簡直就是一個崗位标杆呀,我其實喜歡這樣的人生,務實到極,一路往前,點點滴滴積累,而生活也不辜負他的殷勤,會給他慢慢的回報。
不過這部劇在設置懸念方面似乎還是很一般,幾乎在鄭義給阿茹那打第二第三個電話的時候,幾乎就可以猜到,他就是傳說中的幕後老大了,這讓追劇的過程變得有點索然無味了些。劇集似乎想要塑造他作為一個兩面人的複雜性,但是在我看來,反而有點畫蛇添足了。
如果從警匪劇的角度來看,這部劇似乎哪哪都行,但又似乎哪哪都缺點啥。鄭義本來是這部劇要做的最大一個懸念,但是并不成功,反而成了邏輯上最大硬傷,你想一下,他盤桓在這個偏僻的小站上幾十年,并且他一手操控着一個貨盜集團,從盜竊到運輸到銷髒拿錢一條龍,同時他還參與了一個人口拐賣團夥,坐收高昂的過路費,那麼,他就不太可能這麼容易被打掉。
鄭義藏得那麼深,怎麼會那麼輕易就咬鈎了呢,如果這麼容易就咬鈎的話,真有點懷疑原來常勝的師傅孫公安在小站上是幹嘛吃的,想想鄭義已經發展到這般壯大,已經有實力将老婆和孩子都送出國外去,并且自己也已經辦妥了出國手續随時準備遁逃,這種情況下,他在小站上裡應外合得幹過多少次。
最後一場戲,鄭義拿個手機一晃就來了幾輛貨車幾十個人,如此人強馬壯訓練有素,前面為何不用這隊親兵而非要去培訓扶不上牆的爛泥廢柴新手張萊西三兄弟,從邏輯上其實是講不通的,舍近求遠,舍本逐末的目的到底為啥?所有事情總是會往阻力最小的方向去發展,不是嗎?非往阻力大的地方去湊,這是挑戰為了自我或者為了拯救無業青年三人組嗎?
說到這,就得說一下張萊西這個角色。當然,我首先要說,咱是明白主創的苦心的,張萊西這條線跟邵桐飾演的趙廣田應該是兩條并行的線,甚至趙廣田本來還是張萊西四人小隊裡的一員,後來因為被常勝拉去當聯防隊員,四人小隊才分裂成為三人小隊。所以這兩個角色的存在就是為了做一個比對,都是在外面混過一段日子之後混不下去回鄉,本來都是想要幹點什麼,常勝倒也想拉他們一把,但是最終趙廣田成了好人被救贖,而張萊西卻在偏遠的路上越來越遠。
孤兒,吃百家飯,孤身闖天下後回家,甚至劇集最後常勝說村裡人想要發展多肉種植這個念頭,不就是從張萊西這個角色來的,但是這個角色看着好勇鬥狠,同時又帶着點柔情,可見主創對這個角色是頗下功夫,但是在我看來,怎麼看都有點用力過猛的感覺。雖然說他想幹出點啥,但是為啥就非盯着小站上的貨物不可呢,而既然非幹不可,卻為何又得投到鄭義麾下去幹呢,三四人小隊若能成事,可能也就不必跟着鄭義幹吧,所以是空懷壯志,眼高卻手低,最終隻能慘淡收場。
反觀趙廣田這條線,初設置差不多,但是他慢慢地往正路上去走,若說是因為他心懷善良,難道張萊西就沒有善良嗎,張萊西其實也有,但是兩者所走的路卻相去甚遠,我總覺得這兩個角色其實有些重複了,如果兩個人合并到一起,也許會顯得更加簡練許多。

李浩菲飾演的王冬雨,太有少女感,跟常勝放到一起,總讓我有種猥瑣大叔拐帶少女的即視感,所以我一路不喜歡這條感情線,我記得李浩菲演《歡樂頌》裡的初女俠時性格也跟王冬雨差不多,但是當時沒有這種違和感,《歡樂頌》裡她的感情線其實還好,所以這部劇裡呈現出來的這種反差,跟這個角色本身可能沒有太大關系,應該歸咎于常勝的過度油膩,換個角度想,常勝一開始的牽線,如果讓王冬雨跟孫藝洲飾演的張彥斌去發展感情線,就完全不會有這種違和感。
一個喜歡且迷戀周穎這種成熟韻味審美的常勝,跟王冬雨放到一起,怎麼看着怎麼别扭。論女性之美,單就這劇來看,周穎遠勝王冬雨。
綜上,全劇看下來,感情線就别說了,它不是要點;警匪線呢,好像也不怎麼行;那還剩啥呢?常勝的主角光環照亮了一切,所以孫公安在小站一輩子最終在崗位上犧牲了都沒能夠辦成的事,常公安隻花了十個月就全部都辦成了,甚至還多辦了許多。
張萊西團夥,鄭義團夥,人販子團夥,同時還捕獲了山材裡所人的心,包括村花王冬雨,最後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地離開了這個邊遠這小寨回歸花城,立了一個三等功,最後一場戲不給他個二等功恐怕說不過去,然後拿回了屬于他的副所長,并且迎回了嬌妻,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如果沒有主角光環,如果被貶到小站的不是他,而是像他師傅一樣的普通人,可能,就此遠離權力中心,就此老死東寨,在花城老婆本來都已經跟他過不下去,更不可能跟他來東寨過,反正都已經離婚了,那麼大概率會按她原先的設想帶着兒子出國留學;而他,隻能孤獨終老在小站上,也許跟他的師傅一樣,最終孤獨地倒在了崗位上。
也許這麼說,一切似乎都還挺好,甚至太好了,好到讓人有點難以置信,太過刻意的強說愁,總有點為賦新辭的嫌疑。我喜歡這部劇的節奏,退出花城進駐小站後那種似水流年的平靜生活,似乎還挺讓人心向往之的,但是這部劇裡太多的拼湊,總讓我覺得有些過于刻意。
以上,2025-02-13 13:14:28;乙巳正月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