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着很大的期待看的,連帶着一起讀完了原著。

看完原著,對比之下覺得劇還是改編得非常好的,大刀闊斧地修剪了冗雜的部分,且書中角色與現實角色找同一位演員扮演,視覺上的沖擊明顯更大。雙線探案還算緊湊,女編輯和惡毒作家的死亡真相,還是挺新鮮的,尤其是記住了萊斯利曼維爾的名字。

劇中将編輯蘇珊女士一家與作者的關系拉得更近了,所以艾倫康威在書裡埋下的梗中也包括對蘇珊一家的惡劣玩笑,但同時,這也讓蘇珊更進一步地發現了真相,這比原著中顯得不草率且更有階段性的突破,短短六集很容易就講清楚了來龍去脈。原來這個初看劇時感到的“容易”會需要作出如此多的取舍。

艾倫康威是個壞人,但是可能是個好的偵探小說家,但并不是好作家,因為他不認可自己的作品,他想寫的那些東西并不好,或者并不被主流商業價值所認可,但他随手一寫,就能寫出名滿世界的偵探小說系列。他有才華,但這些才華與價值讓他痛苦,所以他從一開始就埋下詛咒。他對這一切是恨的,更恨的是亂套的現狀,他需得依靠寫作,這是他賴以為生也是非常信任的技能,但他心裡想寫的東西并不能給他足夠的回饋,反而是他嗤之以鼻的東西令他聲名大噪。這一切都是扭曲的,當然我們在書裡見到他寫的原句,意識流的,充滿着黑色的流動的粘稠的辭藻,有意放大了黑暗面但也沒什麼故事性的,很晦澀的那種東西。很明顯賣不出去,但是不值得看嗎?我說不上來,但我們的資深編輯蘇珊表示不太行。

所以艾倫對這個世界有那麼多恨——如果不需要我發揮我想要發揮的才能為什麼還要給我機會,但又狠狠阻隔住我與真正的我的界限?假裝給我機會的人都隻是想要物質,但我又也是需要物質的,我們看到,他還是一名需要享受生活的作家,并不是苦行僧,成為暢銷書作家确乎為他帶來了某種便利,但當然這也讓他更厭惡自己,所以他把所有的恨回饋給所有算是給過他機會的人,編輯、商人,也包括讀者。

這是我見過的最招人恨的惡趣味作家,原著中有很大的篇幅談論流行與藝術、閱讀需要與品位之間的糾葛,甚至展示了艾倫康威自己寫的片段。但劇中截取了最有效的核心,有趣的是,這或許也就是偵探小說暢銷的關鍵:找到一個核心并放大。我們從艾倫身上看到,作家原來并不都愛自己的人物,以往我們以為,親手送葬自己創造的世界,對讀者而言很殘忍,對作家本人更是一場很長的折磨。這确實是,他同樣鄭重對待,以一種儀式感維持着整套計劃一步步走向終點,但他的目的是為了報複。

我好像理解艾倫康威,甚至有些敬佩,他不想賺錢想要藝術,但賺錢的内容卻信手拈來,而這是對的嗎?他不接受亂套的生活,或者是亂套的自己,仔細想想,生活本來也是亂套的,大部分人随波逐流被裹挾着走下去,能做什麼就做什麼,但艾倫一邊做了一邊還在撲騰,他不接受這種亂套,他缺德,但也是個勇敢的人。當然,也反正是不撲騰就來不及了,誰能想到設這麼大一局,結果最後自己可能來不及見證勝利呢。他急了,結果更快就死了。

蘇珊站在他的對立面,她是資深編輯,性格灑脫,高跟鞋裝在包裡,年齡已經不小了但還是比較肆意,她能一眼看出什麼東西好什麼東西不好,而好與不好的界限一部分在于文學性另一部分可能在于商業性。她與艾倫康威的争執也源于此,他們有彼此不同的審美需求和表達需求,甚至可能,蘇珊原本是一個不太表達的人,但在這件事上,她表達了并探求了。

有一場很喜歡的戲,是蘇珊終于明白艾倫在小說裡那個家庭教師的位置,原來是在嘲諷她的家人,她深受侮辱,大為光火。蘇珊帶着黑暗走進來,而凱蒂在光明中意識到艾倫的刻薄,但蘇珊接受了一杯酒,她沒有陷入黑暗裡。

回到關于改編的探讨上來,總之這是一部挺好看的劇,改編的主視角以蘇珊開場,而細節全部圍繞蘇珊如何尋找并發現艾倫的死亡真相,查爾斯下黑手的訴求也更為迫切合理,幹淨利落,在看過原著後反加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