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想,全片符合曆史的應該有兩點:首先,确實有個飛行員叫裡希特霍芬;第二,他确實在一戰為德二服務。

...
湯上的姐妹做的meme 我:好罵

如果拍成架空我應該隻會辱罵導演你不懂感情又不懂飛行員那拍個幾把空戰電影,但這東西出現在曆史傳記的分區裡,那我就非常真情實感地渴望揚了馬勒舍的骨灰。


曆史上的洛塔、裡希特霍芬家次子、曼弗雷德的弟弟、11中隊隊長和後來的第一聯隊隊副,Lothar-Siegfrie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大概是怎麼個樣子呢:
重度兄控,把我哥說的都對挂在嘴邊;戀家緬因,行軍時抱着姐姐的信讀得太入迷以至于被暴雨潑成落湯雞;飛行天才,第二次任務就首開記錄;絕佳隊友,因為性格太小太陽所以一來就和大家打成一片,成為沃爾夫等人的指定哭訴談心emo對象;恪守原則,在戰友們議論紛紛的時候堅持善待戰俘。

…嗯,電影裡不能說一模一樣,隻能說截然相反。

天知道我簡直被電影裡這個同名角色氣得發笑。裡希特霍芬家的兩個孩子在他們的媽媽看來親密默契到“分享同一顆心髒與同一個靈魂”,導演為了所謂的戲劇效果把洛塔塑造成被慣壞了的愚蠢小少爺,全然不顧他是開戰伊始就上戰場的龍騎兵,20歲生日在炮火連天裡度過,後來跟着哥哥轉入陸航團,一邊做觀察員一邊考飛行執照,早在1917年去11中隊報到前就已經見了不知多少生與死。
——這樣子的洛塔依舊是心懷善意與尊重的洛塔。烏德特在自傳裡回憶,洛塔堅持不讓大家監視被俘的英國飛行員。于是對方投桃報李,哪怕守備松弛也沒有逃跑。
鞭屍落敗對手的情節徹底毀了這部本就垃圾的片子,隻能說明馬勒舍根本不願了解這個角色本身,對飛行員更是一竅不通。

噢順便洛塔其實有185+,全隊海拔之最的棕虎斑緬因大貓貓,曼弗雷德才是不到170的小矮子,圓眼寬臉金漸層,洛塔能把他哥按在胸口一通rua。

而弗斯隻有20歲,是小天才也是風流愛玩的小公子哥,電影裡看起來沒有四十也有三十九。他不是曼弗雷德的下屬,他們都是波爾克帶出來的ace,算同門師兄弟,弗斯一直單獨帶隊,從未和洛塔共事過。沃爾夫是11中隊的土著,比曼弗雷德來的還早,他是洛塔最好的朋友。沃爾夫戰死的時候洛塔還在養病,聽到消息一言不發,在窗前枯坐一夜直到天亮。後來洛塔用“沃爾夫-曼弗雷德”為自己的孩子命名。——電影角色做了什麼?在沃爾夫死後戴着藍馬找哥哥炫耀。可見真沒有泉下有知這回事,不然輪不到洛塔,曼弗雷德和沃爾夫先把導演半夜套麻袋痛打一頓。

全片充斥着導演的高高在上的想當然價值觀,馊不可聞。出現的有名有姓的角色全被捏成了媽不認的工具人,類比國内大概就是xx三國那一類的電子廢料,手賤誤點進去看兩秒就要捂着眼睛慘叫逃離,然後用餘生艱難調理猝不及防被qj的無辜大腦。

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