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50集的群像綜藝成為了2023年度的口碑之王。
種地吧是什麼?
這部綜藝配置的卡司是10位平均年齡在23歲左右的糊咖乃至素人,
而主題是在農村裡持續200天的時間裡種植一百多畝小麥。
雖然剛開始熱度不顯,但後續長尾效應不斷,播完半年後,豆瓣評分高達9.0。
其觀衆年齡跨度從85後一直延申到00後。
為什麼治愈?
它既不完全像《向往的生活》、李子柒短視頻那樣的田園牧歌,也不單純是《快樂再出發》《說唱新時代》那樣快樂滿格的群像綜藝,那麼觀衆大喊治愈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請允許我重新描述一下觀衆看到的故事線:少年們踏踏實實地在田間勞作,反反複複地白幹,一起克服了通溝、搬有機肥、種4000盆玫瑰花等困難,最終在集體勞動中收獲了家人般的情感,和一大片黃金麥田。
它具備了一些打動我們的要素。
少年,代表着踏實、真誠、希望和重頭再來的勇氣;
少年們的互動,代表着人與人弱競争關系下産生的情感聯結;
種地,代表着順其自然的生産秩序;
200天、農村、一百多畝代表着要付出的高額成本,從而削弱了功利性一面。
因此,觀衆久違的“努力就會有結果”這一樸素事理邏輯,在鏡頭裡得到了印證,從而治愈了城市打工人心底的被剝奪感,引發了情緒價值的共鳴。
即,具備來自上一秩序的樸素事理邏輯的超大城市單元個體與高度市場經濟秩序下的超大城市單元是脫節的。
為什麼發生在超大城市單元?
因為超大城市單元是通過高度市場化構建的,其屬性是全生産要素的高速流通。
流通的目的是為了資本的快速掠奪,而交易隻是手段。
波蘭尼曾說,勞動力過度商品化是市場經濟從社會制度中脫嵌出來并反過來控制社會的一大重要标志。
進而,當所有的生産要素都可被交易時,我們才有了如今主流社會所提倡的優績主義、精英主義、功利主義。
那麼,作為超大城市單元下的社會個體,不自覺地卷是什麼?
卷是交易,卷也是掠奪,是刀刃向内的掠奪。
其實卷和躺平都一樣,是普通人适應市場經濟運行邏輯的一種方式。
但這種應對方式隻是适足削履,并沒有真正看懂市場經濟的掠奪本質。
在行業向好時,可以通過“個人奮鬥”謀取增量,就像大富翁桌遊剛開始那幾圈。而卷是紅利殆盡時,刀刃向内的自我改造。
所以陸虎的《醒來吧少年》其實是很一陣見血的,他指出了我們如今的狀态,以及我們對結果的渴望與失望。
而少年們的《麥芒》《後陡門的夏》等等作品是極富青春感的,意味着往日還未曾被社會磨砺的我們綻放着熠熠光亮。
希望我們做的事,都會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