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短片展現的是成長于後工業化時代持續性蕭條中的“我們”一代的故事。我們撫順這座城市,充盈着雷鋒式的理想主義,也充斥着王小華式的黑色幽默,我們被教育着要逃離撫順、逃離東北,卻在逃離之後重新發現肉灌餅、高爾山、三道街的價值。我們終于發現,我們熱愛這片土地,但回想起來,腦海中那些手持DV式的朦胧的記憶碎片,畫面越朦胧,記憶卻越清晰。月牙島的夏夜噴泉雖也引起我們的熱愛,但我們更懷念的是記憶中的瓢兒屯夜市、人流攢動的東西四路和端午節的和平橋。從小到大,“我們”被教育着讀書才能走出東北,但最後“我們”還是選擇回去。我們被這座城市賦予了時代的理想主義,于是我們仍然寫詩、聽搖滾、讀《治史三書》,仍然告誡我們的後輩,讀書才能走出東北。然而,高中門前的巨幅公墓免費接送廣告,相繼建起又拆除的東西四路過街天橋和涵洞,先拆毀再以已經無法保護為由撤銷的文保單位,拆除高速改省道、停運高鐵改普速的唯一案例,讓我們的文學、藝術、學術無處安放。“我們”隻好仍然三五成行,在漫長的凜冬,乘坐百公裡三根木頭的小涼快,前往西大樓、新屯河東、石油一廠,漫無目的地,遊蕩,一如我們走出撫順之前,在從高三晚考逃課之後,在KTV、台球廳和網吧之間,無所适從地選擇,那樣。
緻撫順青年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