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編劇把變換單集劇名的用心放在劇本上,媽媽朋友的兒子依然不會是一部好看的愛情劇。這就是我同步追完媽朋兒之後的最直觀的評價。

十六集的體量堆砌了一堆熱點議題。原生家庭有,職場霸淩有,中年失業也有。從身體到心靈,什麼都想寫,再用那些或引起共鳴或治愈的台詞輕描淡寫地帶過。哪有這麼容易和解啊!編劇這種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心思,我不說話了。可即使劇情再爛,本青梅竹馬無腦沖還是追了下來。就我個人來看,由于編劇一直在用心鋪墊,劇情雖然俗但合理。隻不過就是太俗了。

猜到了女主因為身心受創才回國,但沒猜到又是癌症又是抑郁症的。直到第十集才終于揭曉,原來裴石榴是在這種狀态下回國的。三十歲那年,因為生病切了七成的胃。在化療期間又因為對癌症的恐懼,罹患了抑郁症。可即使在抑郁症的狀态下,還是有在積極工作和備婚的。直到聽到自己盡心盡力的工作在同事眼中一文不值,而自己的抑郁症對未婚夫來說竟是羞恥,她才徹底崩潰了。為了及時止損,她放棄一切回家。

編劇你是看不起抑郁症嗎?女主的角色行為和她的人設根本不統一。 從第一集開始,我們看到的女主是什麼性格?單看她和青梅竹馬男主的互動。照搬弟弟的台詞“你從小就總是打他。把他當作安撫娃娃一樣拖着他"。此時的觀衆并不知情,因為吃醋,男主已經單方面和女主斷聯了三年。

說到本劇的男主,就算是丁海寅也不會讓我喜歡崔承效。完全理解男主擰巴的性格。從小沒有從雙親那裡得到過安全感,所以他不敢告白,合理。因為女主有男朋友了,所以收拾好自己的感情開始新的戀情,即使力不從心,也沒毛病。可我無法接受看到女主身邊有未婚夫,單方面不搭理她了。三十年的感情,如果不能是愛情就什麼都不是了嗎?更别說知道女主患上抑郁症之後,把她扔進她從小就害怕的水裡,美其名約發洩。編劇再一次把她既要又要的對立在男主的人設上體現得淋漓盡緻。 沒有青梅竹馬的純愛戰神,隻有幼稚不成熟的語言暴力。

石榴說,也許是她先喜歡上崔承效的。石榴說,知道生病後第一反應想告訴崔承效。這就是全劇唯二的女主視角,還是在男主告白後出現的。因為擔心癌症複發,她先後拒絕了未婚夫的第二次求婚和男主的告白。理由是,她剩下的胃光是消化夢想就很吃力了。所以她不會再愛了。然後在沒有有效劇情推波助瀾的情況下,因為聽到男主的又一次告白,她奔向了男主,在她回國的第四個月。我真的是邊看邊罵,邊罵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