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開始是對葆樹的害怕與不屑,因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的審視,即使有理,你不停地強調和哀怨也會讓人麻木。自己的選擇得自己承擔,在沒有人請求情況下的站出也可能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英雄主義,即使這樣可能聽上去很難區分真正的義勇與旁觀的冷漠。

也許出來之後兩個人就不該見面,這樣雙方都不會痛苦。但可能如果不見面這也隻是一種恰巧的逃避,真正的見面才能有這無解的命題。

命題在于站在兩個人的立場上,可能都沒有絕對的對錯。葆樹有他立場,他冷漠有他冷漠的理由。美雲有她的境遇,她已經做了所有她目前可以做的東西。可就是因為所有角色都有自己合乎情理的出發點,才會讓整個局面有種無法改變的悲怆。

直到影片的最後一刻,我都可能覺得隻是一部比較壓抑的電影,以及我停下了發送我幸福一刻朋友圈的念頭的電影,因為會覺得自己周遭的一切是那麼的不值一提。可到影片最後那一刻來臨,幾秒鐘的沖擊足以讓我淚流滿面。看似突如其來,但又是無比貼合肌理。

最最悲怆的恰好是都符合情理卻無法改變。每一個角色都幾乎做了ta可以做的,但每一個決定都讓ta們像最後的結局推進。

本來隻想打四星的電影,可影片最後一個鏡頭從早上絢到現在也揮之不去。總是定格在出鞘的那一瞬間的張力,震驚、疑惑、頓悟、大笑、無奈…

這也許是命,也許不是,一部可以反複去想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