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何不使用職業教練?
2. 為何大中庭跑很少有人完成?
3. 為何為教義放棄金牌?
4. 為何沒有女性角色的塑造?
5. 為何會得奧斯卡?

1. 為何不使用職業教練?

最初古希臘的奧運精神是“要麼取得桂冠,要麼死”,盡管如此,奧運依然屬于業餘活動,是貴族通過體育運動體現地位與優越感的方式。1894年,巴黎國際體育會議通過的第一部《奧林匹克憲章》,對于運動員的“業餘性”明确規定:

凡以競技運動為職業及曾經或現在靠競技運動獲得金錢者不得參加奧運會。為此,奧林匹克運動會永遠不設金錢獎,隻設榮譽獎。

這正是顧拜旦認同的奧運精神——“運動是青年自我教育的一種活動”。奧運是業餘的、體育的,而非是職業的、盈利的。這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解禁,僅剩拳擊不允許職業選手參賽。

2. 為何大中庭跑很少有人完成?

大中庭跑(Great Court Run)的規則:在三一學院的大中庭,鐘聲敲響12下前完成。學生通常在入學晚宴的晚上嘗試(電影中跑步是在中午)。大中庭跑全長367米(401碼),而當時大鐘敲響12下用時43.6秒。367米43.6秒折算400米是47.5秒,而埃裡克(Eric Henry Liddell)在1924年跑出的400米記錄是47秒6,所以說哈羅德·亞伯拉罕(Harold Abrahams)與埃裡克的實力相差無幾?

其實不是。第一個進行大中庭跑的運動員并不是亞伯拉罕,而是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男子400米欄金牌得主伯利侯爵(Lord Burghley,全名David George Brownlow Cecil,1905-1981),他在影片中的名字是安德魯·林賽勳爵(Lord Andrew Lindsay)。1927年12月,伯利侯爵在劍橋抹大拉學院的最後一年,他在午夜時分完成大中庭跑,也就是1924年奧運會之後的三年。亞伯拉罕在1919年至1923年期間就讀于劍橋,伯利侯爵是在1923年至1927年,所以兩人八竿子打不着……(但大中庭跑确實很難完成就是了)

3. 為何為教義放棄金牌?

首先,電影中埃裡克拒絕在周日比賽的事件是部分虛構的,他并非直到登上前往巴黎的船才知道100米将在周日舉行,而是提前幾個月就拿到了時間表,并拒絕參加100米比賽(這在當時成為世界各地的頭條新聞),然後改為400米(這也是他同樣擅長的)。在去巴黎前的幾個月,他一直在練400米。

教義上有着保守與激進之分,而埃裡克屬于偏保守的。電影名“Chariots of Fire”的構思來自編劇科林·韋蘭(Colin Welland)在電視上聽到的歌曲《耶路撒冷》(Jerusalem)中的一句:

“Bring me my Spear: O clouds unfold: Bring me my Chariot of fire!給我矛吧!雲啊,請不要遮住!給我火的戰車!”

這首歌由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創作,1916年由休伯特·帕裡(Hubert Parry)編成音樂以歌頌英格蘭。《耶路撒冷》被稱作“英格蘭的非官方國歌”。而威廉·布萊克的創作則出自列王紀下2章11節:

他們正走着說話,忽有火車火馬将二人隔開,以利亞就乘旋風升天去了。And as they still went on and talked, behold, chariots of fire and horses of fire separated the two of them. And Elijah went up by a whirlwind into heaven.

《聖經》中隻有以利亞和以諾(創五24)未經身體死亡而直接升天,“Chariots of Fire”即是虔誠的象征,同時在本片中也衍生出賽跑的象征。影片中的《耶路撒冷》合唱是1978 年由英國合唱團在哈羅德·亞伯拉罕的葬禮上演唱,結束了這部電影并升華了主題。

4. 為何沒有女性角色的塑造?

《烈火戰車》的所有内容都是關于男性的故事,他們的夢想、關系、仇敵、力量,這是對女權主義社會思潮崛起(70年代)的有力回應。

在越來越城市化、市場經濟導向和工業化的近代英國社會中,有着一系列對男子氣概的全新要求,這種男性理想被英國羅漢普頓大學(Roehampton University)曆史學教授約翰·托什(John Tosh)稱為“布爾喬亞男子氣概”(bourgeois masculinity),其發祥于中産階級男性群體,并逐漸成為全社會的理想男性典範。

體育運動不僅是為了娛樂身心,還是檢驗男孩的決心和評估适應力的重要方式。在沒有戰争的年代,不用進行軍事鬥争便證明他們的男子氣概,體育就是嚴酷的考驗。正如英國社會改革派人士呼籲的那樣:“城市工業社會的不斷發展正在腐蝕男子氣概,這種恐懼已經滲入英國社會文化中,城市生活是女人氣的,舒适的物質生活使得男性變得柔弱,而競技場将男子氣概保存了下來。”

5. 為何會得奧斯卡?Decidedly slower and less limber than the Olympic runners at the center of its story, Chariots of Fire nevertheless manages to make effectively stirring use of its spiritual and patriotic themes.《烈火戰車》的情節發展雖然比電影裡的奧運選手慢了太多,但它用對了奧運精神和愛國的主題。(爛番茄評價)

首先,是20年代的故事背景和80年代的影片發行背景。

20年代正值種族問題日益嚴重的時期,而奧運發展又如日中天,兩者間形成強烈的對比。1977年,制片人大衛·波特納姆(David Puttnam)生病期間,翻到Bill Henry所寫的《An Approved History of the Olympic Games》,看到關于埃裡克(Eric Henry Liddell)的傳奇事迹,然後又查到了哈羅德·亞伯拉罕,兩人背景、宗教、性情及跑步動機都有極大不同,卻都是奧運金牌得主。這樣的故事啟發了他。

80年代正值馬島戰争與美蘇冷戰時期。英國方面,1979年撒切爾夫人警告“英國文化存在淹沒的風險”。1981年,《烈火戰車》在英國上映。1982年,馬島戰争爆發,重現了狂熱的沙文主義。蘇聯方面,1980年的莫斯科奧運會投入高達90億美元,然而1979年12月27日,蘇聯派8萬軍隊出兵阿富汗,戰争持續長達十年。1980年,在國際奧委會承認的147個成員國中,有67個拒絕參加此次莫斯科奧運會,包括中、美、日、英等,人們對奧運精神感到灰心失望。因此,這一部電影來得正是時候。

此外,是電影的優秀配樂。為本片譜曲的是作曲家範吉利斯(Vangelis),他是80年代電子合成樂的翹楚,還曾為《銀翼殺手》(1982)、《苦月亮》(1992)等電影配樂。在影片開頭與結尾“赤腳沙灘跑”的經典場景中,開創性地使用了合成器配樂,不同于早期電影常見的管弦樂器。這從此成為一個經典的電影橋段,配樂被廣泛在廣告、電視、電影中反複使用,甚至有人認為其與莫紮特的古典音樂一樣具有胎教功能。

這部影片在商業和評論上的成功為八十年代長期處于低谷的英國電影業帶來了複蘇的迹象,同時帶來了美國大制片廠對英國電影的投資和發行。評論界認為,本片迎合了英國人對回溯曆史的懷舊心理。導演休·赫德森在談到影片的主題時說:“我們需要一個社會準則,否則無論從個人還是集體的角度來講,我們都會垮掉”。這就是《烈火戰車》企圖傳達出的價值宣傳。雖然大量慢鏡拍攝有些令人反感,但在當時也是開創性的,也對之後許多電影中的體育情節有很大影響。

參考資料:【1】 https://www.1905.com/mdb/film/48000/【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vid_Burghley【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ariots_of_Fire【4】 信仰與金牌:“烈火戰車”埃裡克·利道爾的人生後半程: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729091【5】 很多“業餘運動員”,可能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樣:
https://mp.weixin.qq.com/s/oB6wuY6W_KG6PnguZt8y8w【6】 楊昊霖,高姊婷.跑者人生哲學——《火之戰車》的文化隐喻分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7,33(04):87-89.【7】 《火的戰車》——煙雲火柱中的信仰之光: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49835/【8】 “陽剛之氣”的理想與現實: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男人是如何理解男子氣概的?: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5656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