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計較這個電影傳輸的價值觀是對是錯,倒不如說這是一個真實的社會與心理的展現。
我覺得安德魯人生路的變化是從不健康的家庭開始的,家裡人不健康的互相攀比,單親爸爸把人家孩子的成就誇大,加以吹捧,對自己家孩子沒有鼓勵,任由親戚忽視和奚落,非得等到出了事了才知道查查孩子老師是不是有問題,讓安德魯越來越想證明自己,越來越接受不了失敗,這一點從他和初戀女友說自己上的是最好的音樂學院的小吹噓就能看出。
弗萊特作為老師,他的做法真的有待推敲,想要塑造一個天才的基礎是讓他能夠恒久的愛上這份事業,沒有鼓勵的反複壓迫隻會加重負擔,就算讓他得到了席位以後也會有更多更新的要求,難道還要繼續壓迫繼續讓他懷疑自己嗎,能一直堅持下去的人有幾個?隻會讓人漸漸懷疑自己懷疑夢想,但貪欲和固執卻越來越強,人總是想獲得和努力相等的回報。安德魯說的對:什麼時候才是音樂的極限?什麼才叫最好?
于是泰德選擇了放棄夢想,安德魯最後是變強了,但是我想他以後隻會朋友越來越少,心理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越來越瘋魔,試問他得知真的失去女朋友的時候真的不會傷心嗎,會的吧。
弗萊特謊稱學生去世的原因,我就已經感覺不對勁了,我甚至在弗萊特彈鋼琴的時候掉了幾滴眼淚,一個優秀而瘋魔的虐待狂居然能演奏出這麼溫柔而纏綿的曲子,這讓我想到一個藝術圈裡的老師說的:在圈子裡經常是,你喜歡這個藝術家的人,但是不欣賞他的作品。但是當你對某個作品驚歎和深度喜愛的時候,你去了解這個人,會發現這個作者的為人真的一言難盡,你會無法想象這樣惡劣的人是怎麼創造出這麼優質的作品的。
最後再誇誇安德魯上台時突然發現是被整了,那個反轉,我真的直呼卧槽,順延了前面一直很緊張的調性,他下台,上台,開始了反擊,反正也可能是最後一次上台了,前面的演奏已經毀了,那就再爽一下證明自己。從絕妙的剪輯中,我們一起跟着節奏爽了一起沉醉在爵士樂裡了,帶着複仇與一搏的喜悅。安德魯的爸爸從後台門縫看向他,眼神一點一點的變了,像在看一個陌生的人,他、弗萊特和安德魯都知道了,安德魯最終還是成為了一個瘋魔的天才,他和弗萊特成為了一樣的人,一樣對音樂固執的偏執狂。
這是一個很真實的電影,也是很難評判的電影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