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樣的家庭逼迫一個55歲,無業無房無積蓄的女性選擇義無反顧地離家出走?

也許就是親朋好友口中贊不絕口,令人豔羨的标準幸福家庭吧。

丈夫孫大勇,長相帥氣标緻,80年代大學生,省城體制内穩定工作,工作本分,生活節約,每天按時回家從不出軌不亂混不家暴。熱愛運動,身體健康,退休後參加乒乓球比賽還能獲得第二名。唯一一點兒愛好就是釣魚,經濟困難時還能釣魚回來給孩子補點營養。這放街坊裡,誰不說是一個中國标準好男人。

來自小縣城,沒有讀過大學的李紅,能嫁給省會城市體制内老實好男人,應該知足了吧。

女兒孫曉雪,乖巧懂事,考上大學,按時結婚,按時生娃,從不讓家裡操心。并且是母親最貼心的小棉襖,父母争執時,永遠站在母親這邊;媽媽缺錢買車時,主動從自己并不寬裕的小家庭中贊助一半的首付;媽媽逛街舍不得,馬上買下媽媽看上的衣服送給她。

誰家培養出這樣的女兒,大家不說你是上輩子修來的好福氣?作為母親的李紅,應該知足了吧。

女婿徐曉陽,上進努力,年輕有為,互聯網行業骨幹,短短幾年就升職加薪。孝順長輩,丈母娘買車缺錢,馬上掏錢支持;體貼妻子,主動給妻子買衣服,隻要曉雪不高興立即認錯服軟;思想現代,主動且反複強調母親的辛苦與偉大,感激李紅對家庭的付出;勇于擔當,當曉雪失業時,給夠情緒價值,并扛起養家責任。

如果女兒嫁給這樣的優秀青年,女婿還時刻感謝丈母娘的付出,隻是做了些家務的李紅,應該知足了吧。

但是,在100分鐘的電影過程中,你會看到另外一種更為真實,卻被我們選擇性忽略的講述:

那些充斥在人生每時每刻,過于平凡到你都不會停下來多看一眼的細節,是如何編織成牢不可破的生活,桎梏了女人的一生。

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甚至奉為标杆的幸福家庭,是如何一步一步擠壓着女性的生存空間,如何一點一點抽掉自由的空氣,直至一個55歲的女性,窒息到必須逃離。

李紅是幸運的,至少她沒有遺忘十八歲的自己想要雲遊四海。但更多的女性是不幸的,她們在不舒服的人生中逐漸習慣和麻痹,反複自我說服:

知足吧,廠裡那誰年輕時挑三揀四,現在落個晚景凄涼。

知足吧,隔壁那誰老公出軌,為了孩子不也得忍着把日子過下去。

知足吧,現在還有力氣帶孫子,那誰的閨女去美國,以後都沒人給她養老。

知足吧,相夫教子,兒孫滿堂就是女人最大的幸福。

甚至當她終于鼓起勇氣,想向外邁出腳步時,她也不知道應該走去哪裡。妻子、母親、祖母的職業,要求她們奉獻,要求她們忘我。

感謝李紅原型的蘇敏女士,她的“不知足”讓大家看到中年女性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感謝電影更為日常的講述。改編電影往往是把真實事件戲劇化,但《出走的決心》反其道而行,甚至去掉了蘇敏更痛苦的經曆,改編得更普通、更日常。

但這些普通的日常,正是我們現實中房間裡的大象。對女性道德綁架的母職要求、對家務勞動的價值輕視、對主婦人格能力的貶損,在每個家庭裡或多或少上演,我們卻視而不見,甚至成為幫兇。

如何才能讓更多的女性不用“出走”就能重新擁有自我?也許需要從先挑破“女性就應該承擔更多養育及家務勞動職責”這個默認傳統開始。這不是口号,而是落在日常生活的每分每秒。當你有什麼需要而下意識地喊“媽”開始,想想有多少家裡的“求助”是默認由媽媽來完成的。

不要求更多,隻希望看完電影以後,先從覺察日常開始。不要浪費了導演刻意“日常化”的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