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豆瓣前100電影。

...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具有批判性的電影,這部電影,最開始有小人物的自私,也就是父親夢想的嫁接,中間有對環境,輿論的突破,最後是主題的升華,吉塔獲得印度女子摔跤冠軍,更多的印度女性從相夫教子,柴米油鹽中解放。

...


故事的開始,是位滿身健碩肌肉的男子,一個為了生計放棄摔跤的全國冠軍。

為了實現自己的世界冠軍夢,男子把希望寄托于自己的兒子,然而這個世間總是充滿戲劇性,男子一連生了四個小孩都是女兒。插播一下,看到這裡時,我有點抵觸,兩個點,一是為何要把自己的夢想放在下一代上?二是為每次看到男子看着女兒們失望的眼神,身為女性有點難受。

抵觸一是因為我覺得子女不該背負父輩的夢想,每個人生下來應該有自己的生活,憑什麼要無緣無故背上父輩的夢?

抵觸二是由于生活環境,雖說現在整個中國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是越來越淡了,但不可否認的是,它還是持續存在的,可能痕迹不明顯。比如我的家鄉,一個小村,雖然大家都說生兒生女都一樣,但還是有部分長輩還在盼望着兒媳生“男丁”,就好像家裡有很多家産要繼承一般。

故事的轉折在于吉塔和妹妹把兩個小男孩揍了,男子發現了女孩的天分,于是開始給兩個女兒訓練。

這期間,有諸如前面說的“子女不該背負父輩夢”的反抗,有來自全村的嘲笑與輕視,有打破常規的“女子與男子”摔跤賽,吉塔打破沖沖關卡,獲得無數,獲得全國冠軍和最後的世界冠軍。

...


...


吉塔被外部環境迷惑過,痛哭過,也重新站起來過。

在獲得全國冠軍後,吉塔來到國家體育學院進修,在這裡,吉塔可以蓄長發,看電影,塗指甲,購物以及吃自己喜歡吃的美食,不受父親的約束,燈紅酒綠的誘惑,一個年輕姑娘怎麼抵得住,到後來成功挑戰父親的“威嚴”。電影描述了許多誘惑,并非覺得享受美食和娛樂生活不對,而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專注訓練的心變得躁動。

這次的成長旅程有教練的不信任,有父親的絕對信任,有“人生不必演繹完美”,有“讓别人記住你”。

不得不說,吉塔有這樣一位父親,最開始是不幸的,但後來是幸運的。

因為父輩的夢想如果變成自己的夢想,最後的獎牌就可以閃着光留下激動的淚水,如果夢想一如既往隻承載着别人的期待,那獎牌對于自己而言也是一塊廢銅爛鐵。

這裡也在說,個人夢想的追逐,打破規則框架,打破世俗,拯救更多困境中的人。

成功的路上,會遭受質疑和嘲笑,會有内心抵抗和全心投入,會遇到很多外界的誘惑,也會遭遇貶低,會遇到強勁的對手,會有失敗,也會有反轉。有環境的限制,世俗輿論的非議,以及自己内心的迷茫。

...


可是如果堅定,如果堅持,嘲笑和質疑會變成最響亮的掌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