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被朋友強烈推薦,因為忙碌而陰差陽錯錯過了北大的放映;後來得知代表中國角逐奧斯卡,便更加好奇。十一回家發現家鄉的影院竟然已經沒有排片,懊悔之中有有幸抽中了清華的免費觀影,和這部電影也算是有了許多奇妙的緣分。
一開始對3号廳影評中“永遠無法得知曆史的全貌”印象深刻,來看了以後發現導演大概率完全不是想表達這一層思辨,相反,他純粹是被這其中的故事所打動,搶救性地開展采訪,不遺餘力地從四個國家多方面将拼圖的碎片整合在一起,力求還原事情的全貌。大量的音頻、文獻資料令人歎服,從頭至尾的事件還原已經足夠精細到沒有太多疑點,這就是一個客觀真實的曆史叙述。
大時代下的個體記憶是最動人的部分。我沒想到方導能找到這麼多人做采訪,這份毅力和決心太讓人敬佩。影片在講述中國故事方面也極為冷靜克制,2個小時的電影隻有20分鐘歸東極島,但林阿根老人的舟山話一出來我還是沒忍住哭了。紀錄片的力量就在于此,這種樸實的、富有真實生命力的聲音和面貌,是任何表演都無法替代的。
方導在映後交流會中提到了幾個有趣的點:
1.去年電影還沒有做完的時候,就決定先在倫敦試映,就是因為每年都有遇難者的親屬逝世。(從拍攝到放映,方導始終在追趕着時間的流逝)
2.方導提到自己的動力:自己在最後一刻闖入曆史,必須要記錄下來,這是曆史賦予自己的任務。他不是主動選擇排紀錄片講故事,他是被故事打動而不得不拍,他強調自己是“被選擇的”。(這種使命感或許是影片如此真誠的原因之一。)
3.方導在采訪後收到了很多感謝信,大都是關于自己終于能在80年後知道自己的先輩發生了什麼。(比起死亡,生活在不确定性中可能是最大的煎熬)
4..方導第一次做導演,叙事節奏等等都是摸着石頭過河。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曆史還原的方法,嘗試過真人表演,三維動畫,都不好。為了不讓觀衆分心到動畫上,才采用了偏二維的版畫形式。(影片的叙事節奏非常好,引人入勝,曆史和現代反複交織,戰争的宏大叙事和微觀個體的創傷緊密結合,完全看不出來是新手導演。順帶一提,影片的配樂也非常加分。)
5.電影的宣傳并不容易,最開始在英國做廣告找幸存者的時候,很多媒體都很感興趣,很多人找上門來。但這幾年拍出來以後,在倫敦的試映會,沒有任何一個媒體來。拍攝完成後,國際上所有的大電影節也都不接受。即使影片已經如此克制地講我們漁民的義舉,但仍然會被人懷疑有人背書。(這是讓現場所有人最驚訝的一點。裡斯本丸事件中,跨越國界的救援、失散與重聚,跨越文化和語言的故事講述與情感共鳴,本來是電影中最動人的部分之一,現在卻成為了電影放映和傳播的阻力,多麼諷刺。)
“在最後一刻闖入曆史”,向方導緻敬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批判性和喜劇性兩頭不讨好,讓人觀感不适
片子處在一個尴尬的境地,既不能讓我深入思考,也不能讓我純粹發笑。我一部分不能共情,一部分又太能共情。很多場景令我觀感不适,批判浮于表面,笑點在消解了議題的嚴肅性的同時,又是蒼白而強硬的,讓人懷疑主創究竟有多大程度真正在批判,到底能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