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16年外傳電影《俠盜一号》的前傳,《安多》通過兩季的内容講述了這條故事線的主角卡西安·安多的個人曆程。盡管今年隻過去了不到一半,我卻願意把它當作年度最佳美劇。精心設計的服化道背景,傾力奉獻的演員們加上大量的諜戰動作元素,這個講述一個男人是如何從一顆外環行星上的混混成長為可能是義軍史上最著名情報員的故事也許足夠精彩,但仍然不夠震撼人心。對我而言,《安多》真正的震撼之處在于少見地用心而嚴肅地對待一個貫穿始終的問題:什麼是革命?所謂的自由、反抗與犧牲,究竟意味着什麼?

有壓迫就有反抗,似乎是颠撲不破的真理。但什麼是“壓迫”?對于起義者們而言,他們所要對抗的銀河帝國,不僅是無數的殲星艦和身穿純白盔甲的沖鋒隊,而是一種無形的“秩序”。這種秩序是像米羅·黛卓拉這樣的帝國精英,他們有不輸故事中英雄們的能力,而卻持有着相反的信仰,堅信隻有皇帝所帶來的帝國和平才是星系的正途,而所謂的“叛軍”不過是健康肌體内的癌細胞,必須予以切除——即使這意味着全面社會監控,集中拘禁和大屠殺;這種秩序更是無數像劇中希裡爾這樣的普通人所構成的,他們為了生存兢兢業業,他們并非十惡不赦,他們隻是厭惡無序,而無序意味着混亂。隻要自己的生活不被打擾,那麼遠方星球的哭聲又有什麼關系呢?這就是帝國的統治方式,比從來如此遠為可怕而有效的,是本應如此。

比壓迫的含義更加深刻的,是革命的B面。革命不是騎士小說中的體面勇武,而是在無邊的黑暗中穿行,戰鬥,死亡。半推半就的政客與貴族,前政權的效忠者與遺老,無政府主義者與傭兵……這些克倫尼克總監口中的“烏合之衆”可以團結起來的原因,從來不隻是那個純粹而偉大的革命理念,而是個人的恩怨,生存的危機乃至金錢與聲望。為了戰勝無比強大的敵人,很多時候你需要比對手更加沒有底線。培養良久的線人是可以用後即棄的;秘密行動的附帶損失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連作為星戰曆史上重要事件的高曼大屠殺,也不過是一場雙邊合謀的苦肉戲。革命是殘酷無情、虛僞做作、充滿陰謀的,而革命者是無情無義、寡廉鮮恥、不被理解的。他們與自己的欲望,良知與本能鬥争,隻為了心中遙不可及的未來,至死方休。正如帶安多走上這條道路的盧森所言,他們在黑暗中掙紮,抛棄一切,隻為了一個自已沒法活着見到的明天。

這樣無望的抗争究竟為了什麼?安多的一生追求着自由,但是以更大的視角去看,他似乎也隻是更龐大詭密的曆史棋局的一個棋子。功利而聰明地講,反抗可能本來就沒有意義。但是建立在希望之上的反抗,也許值得人們付出一切,隻為做出自己選擇的可能性,不被壓迫的可能性,自由生活的可能性。也許這可能性微不足道,也許這呼聲細不可聞,也許這犧牲不可計數,但當憤怒的雨滴成為洪流,這革命的波濤必将回響。

伴随着故事的終曲,每個角色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安多與無數同仁用生命與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換回的,不過是一份小小的情報,猶如一縷弱不經風的火苗。也許任何理智的戰術家都會對此嗤之以鼻,但是在正傳開始之時,這縷火苗最終将帶來新的希望,這并非是由于上古神話中原力的平衡或者某個家族莎翁式的古典宿命,而是真切的,屬于無數個像卡西安·安多上尉一般平凡,渺小,但擁有心中小小火種的人所創造的偶然但又必然的奇迹。

“Here comes the FIRE, then let it R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