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很久以前就說過,幸福的家庭每每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相比于看戀綜看甜劇磕糖,《再見愛人2》這樣探讨親密關系與個人成長的離婚真人秀有時更讓人“上頭”。

當嘉賓們在鏡頭下展示各自的婚姻困境時,作為觀衆的我們或許能從中窺見自己的問題,繼而開始思考自己或者伴侶,那些習以為常的行為模式背後所蘊含的心理動機。

雖然大家的困擾不盡相同,但這檔節目最後能讓人反躬自省:在親密關系中我們到底忽略了什麼?我想這就足夠了。

去年芒果台推出了國内首檔離婚綜藝《再見愛人》,熱度非常高,可以說是引發了全民讨論,至今豆瓣評分仍高達8.9分。

時隔一年,《再見愛人》第二季如約而至,讨論度依然很高。

依然是三對面臨情感危機的夫妻,有的已經離婚有的處在離婚邊緣,乘坐兩輛房車,開啟一段為期18天的旅行,旅行結束決定是複合還是分開。

三對夫妻将各自的問題展現在鏡頭前,然後觀察室裡的嘉賓和專家對其進行觀察與分析,使得整個節目不僅僅局限于夫妻關系,而是呈現出了一種心理學的意味,這也是節目最吸引我的地方。

鑒于篇幅原因,今天在這裡我就隻和大家聊聊宋甯峰張婉婷這一對。



宋甯峰和張婉婷:
親密關系為何讓人窒息?

這一對幾乎貢獻了這一季大部分的話題,自從節目播出以來,張婉婷屢次被罵上熱搜,“張婉婷讓人窒息”“張婉婷7次打斷宋甯峰說話”……光看這些詞條,就能想象出這個人物在節目中有多不讨喜。

在節目中的前兩期,張婉婷的一系列操作确實容易讓人感到窒息:

她動不動就在衆人面前貶低自己的丈夫,讓他顔面掃地;宋甯峰一想開口解釋她就打斷他,拒絕傾聽;可怕的是,她還會波及無辜,盧歌因為幫宋甯峰說話,馬上就成了她的攻擊對象……

說實話,我的日常生活中沒有像張婉婷這麼劍拔弩張、咄咄逼人的人,所以我最開始看到這些片段的時候有種強烈的不适感,心想:他們為什麼還不離婚呢?

但随着節目的推進,尤其是經過最新一期“夫妻畫像”環節,我發現,張婉婷表面上的嚣張跋扈隻是虛張聲勢,實際上内心極度缺乏安全感。

她無論是貶低、打壓宋甯峰也好,還是和其他嘉賓争吵也罷,每次情緒輸出完最痛苦的還是她。在我看來,如果她真的品質惡劣純屬心壞,那她應該以貶低他人為樂、從和别人吵架中獲取快感才對。

相反,張婉婷許多行為都指向着——她想要被愛、被需要、被看見。這裡我們從一個細節中就能看出。

有一期節目組安排大家騎馬,宋甯峰在一旁幫助長輩Lisa上馬,張婉婷站在那遲遲不上,她心裡是想讓宋甯峰幫她。可是等了半天宋甯峰沒有過來,她就有些焦慮不安的情緒了,然後就開始找宋甯峰的茬,趁着宋甯峰和Lisa說話的時候,插嘴反駁他。

而缺乏安全感幾乎讓她時刻處在情緒不穩定的狀态裡:

因為沒有安全感,她隻能時刻把“我給你生了一個孩子”挂在嘴邊,去“捆綁”宋甯峰;

她害怕閃婚閃孕帶來的不确定性,所以在懷孕期間急不可耐地将自己所有面都展示給宋甯峰看,想以此證明對方确實是愛自己的;

她害怕宋甯峰是因為她是孩子母親才愛她,所以不斷去求證宋甯峰對她的愛……

而越是害怕失去,就越要作天作地證明自己不會失去。

當她在易立競的追問下,說出“我要跟他作到這個程度,他還不離開我,就證明他是愛我的”時候,我想,大概每個沒有安全感的女生都會對張婉婷這句話感同身受吧。

盡管在事後回想起來,也知道這樣會把愛自己的人越推越遠,但是在那個當下還是控制不住那樣做。

張婉婷需要感謝并且慶幸的是,她遇到了宋甯峰,對方一直沒有放棄她。如果她遇到的不是宋甯峰這樣“怎麼都可以,什麼都可以忍受”的人,或許他們的婚姻早就結束了。

宋甯峰的母親遭遇交通事故意外去世,面對失去母親的巨大傷痛,宋甯峰依然能清醒認識到這是一場意外,而沒有去責怪任何人。沒有一顆強大、善良的心是做不到這樣的。

在最新的“夫妻畫像”環節,張婉婷也直言:“即使有一天我們倆真的離婚了,因為性格磨合不來,因為任何原因我都必須承認,他是一個很可貴的人,他足以讓我見到人性中的一些美好。”

而我們也能通過宋甯峰發現,張婉婷并不是一味地索取,她的極度渴望被愛、被看見的這種需求,其實是建立在強烈的付出精神之上的。

宋甯峰說,他知道張婉婷愛他和孩子甚至勝過于愛自己。可見,在平時的生活中,張婉婷為他們這個家承擔了很多。

我記得從前我和我前男友鬧矛盾,我身邊的朋友勸我時常說,兩個人在一起,一定是對方身上有你最欣賞最喜歡的點,為了這一個點,你可以甘願忍受對方其他所有的缺點。

從這點上來看,張婉婷和宋甯峰相愛相殺、相互糾纏,還不想放手,一定是雙方都有值得彼此堅持的地方吧,或者說還彼此需要。

如此看來,我的前男友沒有在我身上找到這樣一個穩固的點,喜歡得太淺所以就容易散。(隻能說他眼神是真的不好)



“張婉婷們”的情緒背後是什麼?

雖然僅僅幾期節目不能完全概括幾對嘉賓完整的婚姻生活,更何況還有節目剪輯效果在。

但這個節目能夠讓人窺見親密關系裡的諸多問題,從而引發自身的思考,這一點就很可貴,尤其是觀察室裡各位嘉賓以及專家們的分析,真的讓人受益匪淺。

甚至可以說,到現在,我看每一期節目,最期待的有時不是嘉賓們的表現,而是觀察室裡各位的點評。

尤其是黃執中、沈奕斐兩位老師,他們在觀察、分析幾對嘉賓的問題時,常常會引入社會學、心理學上面的一些觀點,這個環節就很好。

我記得在第一季,沈老師在剖析老王和朱雅瓊那對時就指出過一個問題,大概意思就是,伴侶之間發生矛盾,往往先應該解決情緒問題再解決具體的事情,深以為然。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現實生活中很多男女朋友之間一吵架,男生一上來就擺事實講道理,女朋友反而更生氣。

而在目前的第二季中,沈和黃他們在剖析張婉婷的表現時,提到,自卑的人或者沒有得到過愛的人常常會陷入一個問題,即“原因論導緻的潛在目的”。

“在張婉婷熟悉的語境裡,就是沒有人愛我,所以她每次都要試探你愛不愛我,她潛在有一條邏輯就是,你看我這麼糟糕,你宋甯峰總有一天不愛我,當證明你不愛我的時候,我的潛在目的就實現了,我回到了我過去非常熟悉的那個語境。很多人的人生都是被潛在目的控制。”

“甚至當我發覺沒有人愛我的時候我會松一口氣,因為這反而是我善于處理的處境。因為我沒有經曆過人家愛我的狀态,所以我會手足無措,(對于張婉婷來說)她的‘悲慘的境地’反而是她最熟悉的戰場。”

乍一聽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怎麼會有人通過證明别人不愛自己來獲得安全感呢?

我是能理解的,因為“你愛我”這件事我太不确定了,而不确定就會讓我很沒安全感,所以我不如親自去證明“你不愛我”這件确定的事,“靴子落地了”我就安心了。

每一個自卑缺愛沒有安全感的人,都能在張婉婷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這也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本心理學書籍《被讨厭的勇氣》,書裡面所講的“原因論”和“目的論”和沈老師提到的這個意思是一樣的。

我們大多數人都對“原因論”比較熟悉,也就是會把現在發生的事情歸因于從前的遭遇。但書裡的“阿德勒心理學”考慮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例如,很多人說自己恐婚恐育,沒辦法進入親密關系,是因為從小原生家庭不幸帶來了許多心靈創傷。但在“阿德勒心理學”看來,你是先有了不想結婚這個目的,然後才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将原生家庭的不幸經曆調出來。

這個觀點不是讓我們忽略原因,而是要意識到再怎麼找原因也無法改變一個人,因為過去發生的事情已經發生了,如果我們一味關注原因,就會永遠止步不前。

用書中的原話就是:

并不是說遭遇大的災害或者幼年受到虐待之類的事件對人格形成毫無影響。相反,影響會很大。但關鍵是經曆本身不會決定什麼。我們給過去的經曆“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這直接決定了我們的生活。人生不是由别人賦予的,而是由自己選擇的,是自己選擇自己如何生活。

說回張婉婷,在最新一期節目中,張婉婷談到宋甯峰的媽媽病危之時,宋的前妻頻繁探望令她不爽,在易立競采訪她的過程中,她突然反應過來:

她當時的情緒并非來自宋的前妻,而是源自她若幹年前父親去世時的經曆和感受,她是在替當年的自己表達當時并未能表達出的拒絕。

這種反思自省能力是值得稱贊的,很多時候我們的情緒都是來源于過去的自己,而無關他人。

雖然反省容易,改變很難,但是隻要踏出了第一步,事情應該就會朝着好的方向發展吧!

最後,正如沈老師所提醒的那樣——節目所展現與分析的反面例子,萬萬不該成為我們攻擊伴侶的武器。

“怎麼這麼像我老公/老婆”

“你看你就是這樣子”

問題出現時,一味地指責隻會将對方越推越遠。而理解,溝通,或許是最好的解藥。

就像宋甯峰所說的那樣:“明明是愛的,那就還得為愛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