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看同樣的作品會有不同的思考和見解,代入的視角和看到的“自我”都有着很強的當下性。也就是說,你是誰,就能在這部作品裡看到什麼,三部曲通過時間的流逝、階段的轉變,開啟了一場對于“愛”的深度研讨實驗,可以奉為圭臬。


初看愛在三部曲是在高中時期,那時的我着重關注的是Jesse&Celine在火車上那場浪漫的邂逅以及下車後在維也納的一日情緣,僅僅沉迷于二人俊俏外表的那份心照不宣的“美好戀愛氛圍”,而對于他們一路所深入探讨的話題全然不在意,也可以說那時的我并不懂他們在深入談什麼。


第二次看是在大學時期,那時的我開始正式經曆過戀愛,也逐步能夠理解在befor sunrise裡還與學生身份差距不遠的23歲的二人所談論的自我與認知。初期的二人還保有着對愛的形态“純粹”“完美”的理想追求,現在看來隻是一日的緣分使然,讓二人可能面臨的各種現實因素排除在外,正因如此他們此刻的那份愛的濃度是最純最高的,并且他們也避免将愛與性混為一談,止步于精神上的共鳴和交涉。


第三次看是今年春節,此時的我的生活狀态與before sunset裡的二人比較接近,而此時的二人他們在巴黎重逢時表面的那份平和下暗湧着對于當下生活的無奈,現實的因素在此介入,這部中Celine有兩次情緒化的爆發,一次是作為環保工作者的Celine對于世界改變的無能力,而另一次是在送她回家的車上對于“孤獨”的探讨:“兩個人的孤獨不如一個人的孤獨”,她的那份理想主義和對愛情高純度的需求也是before midnight裡二人情感陷入危機的導火索,可以說他們這份滿分的邂逅情感注定是在長期關系裡不斷走向下坡的,忠誠的考驗、育兒觀念的錯位、作為獨立女性自我發展的需求……都讓她對現有的情感感到失望,再加上被安排的希臘之夜像一項被安排的任務,有一種隻能發生在當下的“逼迫”感,這與她的信條相悖,也與他們二人的浪漫邂逅相去甚遠。“I think I don’t love you anymore.”這是她對這份感情最終宣判。而解鈴還需系鈴人,Jesse用一封可愛的來自未來的信,以他們初見的口吻搭讪,重歸于好的結局與before sunrise開頭列車用德語吵架的夫婦最總回歸原位的情節形成了閉環——“C‘est la 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