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don’t wanna die with him, I wanna die with you.” 這是一篇《死前欲望清單》的觀影心得,是繼《倫敦生活》《浪漫的體質》後讓我觊觎,在有生之年寫出顆粒飽滿且豐盈的作品。

好好地死本身就在踐行好好地活。

用诙諧明朗表達出個體的欲望與死亡的聯系,兩者在主流社會下(東亞更甚)大多呈現回避狀态的潮濕與陰郁。這部劇物盡其用着這種反差—既不淪為看輕,且不刻意加重,而是展示如是、如實的重量。用細節刻畫一個癌症複發兼晚期的中年女性如何通過死亡和欲望的面紗探讨與自身真相的距離。細節如一期對四期的排外、癌症的90%是等待(醫療時間、醫療報告、醫療資源、預約與安排、死亡的等待)、對身體在過程中可能的衰敗一次次的心理準備、實際上衰敗時身體可能忘記呼吸、複發那一刻親人得知便開始的(微妙)臨終體驗、回光返照的清明。

對沒有抵達過高潮的呓語,是回避,不敢了解與觸碰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想嘗試什麼,厭惡什麼,被強加什麼,或“我”想怎樣面對衰敗,“我”想死在誰的身邊,想和怎樣的自身真相行走。對性和死亡的探索立于我是否對自己、對身體坦率、超越身體的赤裸,是否可以沒有扭曲地正視她們?心魔浮現西裝男子,是創傷可以模糊樣貌,卻模糊不了記憶的碾痕,于抵達高潮這件事形成悖論。悖論是這從來不源自控制,更不源自物理空間的靠近(這裡說的physical proximity),卻源自松動。

性和死亡都是,與自身的關系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