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一篇泰國影評人對影片中反映的中式家庭關系的深刻剖析,特别是對Mui這個角色的解讀讓我觸動,讓我想起Mui在祭奠阿公的葬禮上,将那座紙别墅投入火中的那個畫面,那一刻的她所代表的新一代女性好像完成了一種對傳統中式家庭觀念的割席。

(沒找那一幕的官方物料,借帥氣的比爾金這張代替下)
以下是影評節選的大意(注意⚠️含大量劇透⚠️):
“...盡管影片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描述阿安(M)和阿嬷在破舊老屋的生活,但本片的重點在于讓M成為一個“旁觀者”,他獲得的教訓并非源于自己的行為,而是來自于他親眼目睹的自己一直回避的家庭創傷。電影揭示了在華人家庭中,尤其是阿嬷和她的後代之間,家庭所帶來的殘酷性,以及傳統的壓力如何不斷壓迫并延續到下一代。
影片慢慢地揭示了阿嬷家庭成員的地位分布,長子地位最高,次女地位最低。而M的位置讓其從一開始就足夠遠,成為這一切的見證者。因為他是次女之子,作為母親一邊的外孫并不被認為是阿嬷家族的一部分。然而,作為阿嬷唯一的外孫(大舅有女兒,小舅無子女),M的身份既足夠近來受到關懷,又足夠遠不必卷入家族的“愛之戰”。

華人家庭中對血脈繼承順序的執着影響了家庭成員的關系,順序依次為兒子、孫子,最後才是女兒。血脈繼承的順序成為華人家庭的權力圖譜。父親這邊和母親這邊的稱謂也截然不同。血脈的地位從出生時就已決定,不可輕易改變,形成層層壓迫。在M和堂妹(Mui)的一場對話中,Mui解釋了自己因為照顧阿公而獲得遺産,M認為自己可以用同樣的方式對待阿嬷。然而,随着影片的發展,M對遺産的興趣逐漸消退,他與阿嬷的情感反而加深。最終,對M來說,重要的不是阿嬷的房子,而是關系中的地位。他最後質問阿嬷,為什麼自己不是阿嬷心中最重要的人(ทำไมเอ็มไม่เป็นที่หนึ่ง),這仿佛讓家庭變成了一場情感關系的競争,遺産僅僅是一個安慰獎。
電影最後,阿嬷的選擇展現了華人家庭結構的局限。盡管有其理由,但也揭示了“兒子繼承财産,女兒繼承癌症(ลูกชายได้บ้าน ลูกสาวได้มะเร็ง)”的殘酷現實。影片真正關注的其實是華人家庭中女兒的關系,而不是M與其他角色的互動。真正的對比是阿嬷、媽媽、堂妹、大舅媽與那些不求回報照顧家庭的女性角色。
影片從阿嬷與次女秀(ซิว)的關系展開,暗示秀曾因幫阿嬷賣粥而不得不辍學,現在在超市辛苦工作,還要調班陪母親去醫院。阿嬷與秀在遊泳池中的争執場景令人印象深刻,當阿嬷得知女兒為了照顧自己而要付出雙倍的努力時,表現出的愛竟是責備她不該帶自己來。這種通過否認關懷來表達愛的方式,雖然聽起來浪漫,但實際上對人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最終,秀的生活成為了阿嬷生活的鏡像,她在阿嬷家清理過期食品,但自己冰箱裡的東西卻幾乎一模一樣,這似乎是種遺傳。
影片還提及了阿嬷與一個母親安排的男人結婚,丈夫沒有什麼作為,阿嬷不僅要辛苦工作,還要照顧自己的父母直到他們去世,但由于她是嫁出去的女兒,因此沒有獲得任何回報。阿嬷在家中的地位和秀一樣低,她又将這種壓迫傳遞給了自己的女兒。
影片展示了母女間複雜的愛恨關系,這是華人家庭的局限性,重男輕女、排斥媳婦等現象依舊存在。長媳在祖墳前的缺席,影片暗示家族對其的不滿,使她更加孤立。就連長子也承認,他在家族中感到壓抑。
我們可以将阿嬷、秀和M看作“照顧者”,該角色并不是由血緣繼承決定的,但在每個家庭中,往往會有人被選中承擔這類照顧的責任。許多家庭會選擇一位姑姑、姨姨、女兒、孫女或是未婚的女性,沒有自己的家庭,也沒有固定工作的人,來全職照顧老人、病人或小孩。這是一種需要巨大體力和精神投入的工作,體現了通過孝道進行的剝削。這類工作沒有收入,也沒有保障。随着家庭結構從大家庭變為小家庭,照顧年邁父母的責任變得越來越複雜,最終隻能通過雇傭外人來承擔。
與此相對的則是Mui,她象征了新一代的子女(無論是華人還是泰國人)。Mui畢業于護理專業,選擇通過“工作”來照顧他人,從照顧自己的阿公開始。Mui的職業照顧工作揭示了她對阿嬷和秀過去所背負的沉重責任的質疑。Mui代表了當代華人女性的一個出路,她似乎拒絕了傳統孝道的價值觀,也質疑了傳統家庭的觀念。

這部影片反複探讨了“家”的概念,涉及擁有和失去“家”。影片中,雖然阿嬷每周都期待着子孫的到來,但她似乎更喜歡獨處。阿嬷在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後,允許M搬來和自己住,并表示“有你在一起也挺好的”。與此同時,阿嬷的家是每個人都想得到的(但并不意味着他們想住在那裡)。最終,阿嬷失去了家,因為替小兒子還債賣掉了房子,阿嬷被送到了養老院。阿嬷的生活以在女兒家中度過為終結,M通過将石榴樹移植到媽媽家中,讓他媽媽的家變成了阿嬷的家(盆栽樹木也反映了移民和城市中無法安定下來的人的狀況,就像樹木無法深紮根一樣)。
“家”成為了一個不穩定的狀态,既因為房子是遺産,也因為身體衰退到無法獨自在家生活,唯一永久的家是墳墓。值得注意的是,阿嬷對家的定義不僅僅是物理層面的居住空間,而是家人。家被留給了子孫,即使墳墓也是為了讓後代有面子。對于M來說,阿嬷的家是阿嬷的“私人空間”,就像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在她的著作中所提到的那樣,“是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地方”。在生命的最後,阿嬷終于擁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家,這個家是墳墓,看似獨立于家庭之外,成為了她最後的真正歸宿。
這使得阿嬷被迫無家可歸的狀态與Mui故意“無家可歸”的狀态之間的對比更加引人注目。阿嬷的在失去自己的家後,被迫接受了無家可歸的狀态,被送進養老院。相反,Mui在阿公去世後立即出售了繼承的房子,選擇住進酒店,而不是擁有自己的家。Mui的“無家”狀态和作為有償看護者的角色,象征着對傳統家庭責任的反抗,也是新一代女性拒絕接受讓女兒的傳統身份壓迫自己,并試圖尋找新的生活方式的表現…”
全文???? https://www.the101.world/lahn-mah-wiwat-lertwiwatwongsa/
หลานม่า : ต้นไม้ เพดาน บ้าน ฮวงซุ้ย โดย วิวัฒน์ เลิศวิวัฒน์วงศ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