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水竹亭》中,劉詩詩對東方淮竹這一角色的演繹,展現出了一種獨屬于她的“古典叙事”表演美學,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工筆畫,細膩且富有韻味。

...

劉詩詩在劇中的儀态宛如從傳統畫境中走來。當她手持竹笛,身姿袅袅地漫步于竹亭之間,脖頸修長,脊背挺直,舉手投足間盡顯東方女性的溫婉與端莊 ,每個動作都帶着一種恰到好處的韻律感,仿佛是被歲月精心雕琢過一般。這種儀态并非是刻意為之的矯揉造作,而是融入了她多年舞蹈功底所沉澱出的自然美感,恰似古代詩詞中描繪的佳人,一颦一笑,皆成風景,為角色賦予了超脫世俗的氣質。

...

眼神戲堪稱劉詩詩塑造東方淮竹的點睛之筆。初入江湖時,她的眼中閃爍着靈動與好奇,猶如春日裡的潺潺溪流,清澈而明亮;在遭遇家族巨變後,那雙眼眸中滿是痛苦與隐忍,卻又透着堅定的光芒,恰似寒夜中燃燒的燭火,雖搖曳卻頑強。當她望向王權弘業時,眼神裡愛意流轉,溫柔缱绻;而面對敵人時,眼神瞬間銳利如刀,飽含着仇恨與決絕。這些複雜的情感,皆通過她細微的眼神變化傳遞出來,讓觀衆得以深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同身受地體會到東方淮竹跌宕起伏的命運。

...

情緒表達上,劉詩詩對分寸感的拿捏十分精準。在東方淮竹經曆至親離世的那場戲中,她沒有撕心裂肺的哭喊,隻是眉頭輕皺,嘴唇微微顫抖,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卻又強忍着不讓其落下,将角色内心的悲痛與無助展現得淋漓盡緻。這種克制而内斂的表演方式,猶如國畫中的留白,雖不着痕迹,卻給觀衆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讓悲傷的情緒在無聲中肆意蔓延,極具感染力。

...
...

在《淮水竹亭》裡,劉詩詩憑借着對角色的深刻理解與精湛演繹,将東方淮竹這個角色從平面的文字搬上熒幕,賦予了她鮮活的生命力,也讓觀衆在她的表演中領略到了古典叙事表演美學的獨特魅力 ,這是她作為演員多年來演技沉澱與藝術修養的有力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