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裡》兩個小時四十八分鐘。

畫風:有一些商業氣息,而且個人不太喜歡上身壯如蘿蔔頭,腿短的有點小誇張(雖然可能唐朝人均身高不高,但是這個長寬比有點不喜歡。)但也确實突出了李白和高适的特點,也算劇組的描繪手法?腿再短一點,我覺得我都會罵制作方畸形審美……哈哈哈

...

内容方面:故事講的很飽滿,李白與高适之間的友誼叙述的相當清晰。不論是從李白的角度還是高适的角度,叙事抒情都相當完整,完美的呈現了劇組對于高适李白這二位先賢的理解,而這種理解恰是大衆最容易也是最樂意接受的。對于21世紀的中國人來說,從小就接觸唐詩,李白和他的詩再熟悉不過,大家都很清楚的記得小學老師上課強調“詩仙”一詞。但是,大部分人對這個詞的理解并沒有它流傳的那麼深。上次看有關唐代的電影,還是《妖貓傳》,裡面也有李白的出現,但還是隻能get到李白的灑脫放蕩,對于“仙”這個字,真的無處可尋。這次觀影過程中,看到全篇《長安三萬裡》對李白直接間接的描述,真的會感歎“好一個太白仙人”。

...

而高适的形象,從始至終都目标明确,那就是“一定要發揮餘熱,報效祖國”,高适的三觀是那個夜夜笙歌醉舞的盛世中,少有的清醒。他對大唐的堅定,是哪怕安史之亂時的全國動蕩也不會因此而放棄大唐的倔勁兒和決心。看到一個網上的評論說:李白不會投資啊,投資了永王……倒也不無道理,但歸根結底,李白不是老了選擇失誤了,也不是不會投資…李白和高适的最根本區别是:李白是為了“施展才能”,而高适是為了“發揮餘熱,報效祖國”。出發點不同,後續的一切可能就沒有可比性了。再說李白和高适的友誼,其實片中的李白心裡是有一絲羨慕高适的,哪怕是歸隐梁園的高适,李白也知道,高适比自己堅定且清晰,李白知道自己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如高适的,他也知道這種差距不是才華可以彌補的。

...

所以關于《俠客行》是為誰而作,我甯願相信李白是照着高适的模樣寫的。一年之約的時候,李白是真的忘了他和高适的約定嗎?李白急書高适的之後,李白真的忘了是他自己把高适叫來的嗎?在我看來,一年之約的時候,李白是無法面對一年之前那個豪情滿志而如今依舊虛度光陰的自己;在長安的時候,他也并不是真的忘記了對高适的急召,而是盡管他已名滿天下,但仍無法像信中說的那樣,要幫高适謀功名,他何嘗不想幫高适,反而我在李白的急召書信中看到了他對高适的心疼……

...

本片整體感受:沒有很明顯的創新,但是故事講的相當好!大緻感受就是:劇組以老套的方式和手法,(而這種方式更容易為大衆所接受)講好了這個故事。時長上有些節奏過慢,拖沓…近三個小時…些許誇張了…然後就是觀影結束之後感覺整片的轉場和鏡頭銜接的不夠絲滑,具體是怎麼個不絲滑哪裡不絲滑,就還真不曉得是什麼情況(咱畢竟是業餘的)。禮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