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次觀看了《牧馬人》之後,便對于早期中國電影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今天分享的電影是《哀樂中年》,偶然看到朋友圈一位紀錄片導演安利的早期國産影片,于是在睡前決定找出這部影片來看。
這部影片的資源很好找,B站上就有。
影片是由桑弧編劇、執導的劇情片。該影片是文華影片公司于1949年攝制上映的。
他的作品往往表達了對底層百姓的生活的關注,通過電影表現他們的生活,對邊緣弱勢群體充滿了同情,最後的結局也大多是弱者得到了一個理想并且圓滿的結局。其中《哀樂中年》的結局就表現出相當的理想化。
《哀樂中年》這部影片也正如片名一樣,哀、樂的中年。改片講述了該片講述了人到中年校長陳紹常與摯友的女兒敏華相愛,遭到家人反對,他們克服困難最終走到一起的故事 。
聽到這麼一個老夫少妻的故事,不難免會想到李安的《飲食男女》,也确實在影片中能看到李安有對《哀樂中年》影片的一定繼承性。但《哀樂中年》不僅僅講述了一個愛情故事,其中還摻雜了底層階級的關注,對新舊文化的批判看待,個人對人生命運的抉擇。對于在那個年代這部影片所包含的思想相當超前,放在當下今日也不覺得過時。
#影片中的經典片段賞析
1.主角小學校長陳紹常,在接受了兒子建中的建議辭掉學校校長職位并在家中成為老太爺百無聊賴之際,發生身邊的兒女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并且并不理解自己的時候,他發現離自己心靈最接近的人,其實是自己摯友的女兒敏華。敏華代表的是一名獨立勇敢自由的女性,在她拒絕了同校教員的追求後,并向陳紹常表達了自己的心意,陳紹常也感到一種異樣的心情,開始覺察到自己已愛上了敏華。陳紹常在于家人商議此事時,遭到了一緻強烈地反對。陳紹常找到敏華對她說了此事。
敏華告訴陳紹常:“她(建中妻子)是一個沒知識的女人,她的話怎麼能聽呢?——不單是她一個人呀,所有家裡的人全都反對我們,他們說我們結婚的那一天,他們全體不來參加婚禮。他們不來,你就覺得可恥嗎?你錯了,可恥的是他們自己。你以為他們就能代表年輕人嗎?絕對不是。他們不過是未老先衰的一群罷了。”
這一段情節十分精彩,敏華不介意自己陳紹常年過半百,她注重的是精神上的契合,靈魂的可貴,更進一步刻畫了敏華的形象,敏華是一位更加關注自身發展的個體。敏華的真摯,人間清醒讓陳紹常心中尤為一顫,并毅然決然地重新鼓起勇氣去開始一段新的生活。他不再受兒子建中和兒媳口中的“好意”,在敏華身上他才終于重新看到生活的真谛。
自陳紹常的長子建中在一家銀行供職,與銀行經理的女兒結婚,社會地位也日益提高。他力勸紹常退休,在家安享晚年後,建中就開始代表着一種與父親陳紹常的對立面的新派文,而這種新派文化,卻透露出來了一種虛僞的,自私的腐朽氣息。而反過來,父親代表的一種看似傳統的思想和行為,從辦校隻有12名學生到現今已有上千名學生的成就,告訴着人們,傳統的民族的不會走向枯萎,真正代表衰老的不是年齡,而是心靈,是對待生命的态度。敏華一語道破兒女們隻是未老先衰。看當今社會下,也有不少未老先衰的年輕人,影片也告訴我們,有人未老先衰,也有人永遠年輕。
這段情節讓我聯想到了很多現實中身邊的人,影片中,兒子建中的對于一切人事的喜新厭舊,所表達出的貪婪和虛僞,對自己的父親因在大街上刮胡子而與自己身份不符感到鄙棄,在電台中演講着與自己實際生活相違背的虎狼之詞,父親陳紹常哀怨地談到自己的兒子正做着騙人的職業,還為此津津樂道。我們生活中也存在着太多的不真實,很多人常常帶着面具生活,這是一個古怪的民族,我們時常也為這樣的自己感到擰巴。我想,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如何保持物質财富與精神财富的步伐一緻,是一個很重要的命題。這也許對于我們應怎麼保持年輕也有着相應的啟示作用。
2.主人公陳紹常和敏華在和學生們一同外出郊遊時,陳紹常和敏華在一面牆下歇息談話時, 不曾想到牆的背後竟是自己兒子建中為自己提前在五十歲大壽送的墓園。陳紹常不禁在此感歎道:“我們中國人真是一個古怪的民族,對于死看得這麼重要,而不講究怎麼樣好好地活下去。”自古以來這便是中國人的傳統,古代的喪葬禮儀,墓地都會在生前一一規劃好,我的爺爺也在很早之前就為自己做了一口實木棺材。那時的我并不懂其意義。直至今日才明白這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
網友對此感歎道:“不禁唏噓,在古代數不清的有價值的寶貝随逝者永遠埋在地下,而活着的人仍在水深火熱的環境中。”而當今也是如此,隻是形式跟着環境與時俱進地進行着改變。這種文化形式獨屬我們中華民族。這種文化也潛移默化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中國人喜歡存錢,在老了以後能夠老有所依,而國外像是外國的人常常是月光族,并不會為了自己的後半生而在此時奔波勞累,他們往往比我們更活在當下,更關注自身的此時的生活。思維需要啟蒙,需要打開,在這一點上,桑弧影片所表達出來的思想确實對那時今日的社會都有着很大的啟蒙作用,電影也如此這般地發揮了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3.電影結局部分,陳紹常在告别了自己的家庭,決定和敏華一起生活。陳紹常感歎道:“我現在才知道生命的可愛。在我的面前不管是一片雲、一條河、一顆樹、一把土,我覺得它們每一樣都是活的。” “我覺得我的生命剛開始,就好像我們的孩子一樣。”影片在這一情節設置上,表達出一種對人自身發展的關心。這句話與電影《無問西東》中,對于真實的定義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電影中說到:“什麼是真實?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與喜悅。”一個理想化的結局,給到了影片《哀樂中年》,更像是桑弧借影片個人意志所表達出來的對真實的理想的生命的向往,這也是影片中對人的價值肯定的升華,表達出一種對人的心靈,人的靈魂和意志的關心。
以上,是我結合影片《哀樂中年》中一些經典片段加以自身感悟的一則分享,希望大家都能收獲到生命中的真實,感受生命的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