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生活 —— “聽起來像個fashion精緻的都市劇,大概是一些少男少女過着無憂無慮、有些不痛不癢笑料的都市生活。” 所以,在起初M叫我去看這個名為“倫敦生活”的女主獨角戲的時候,我并沒有任何興趣。
獨角戲是80分鐘的講述。暗淡的觀衆席,黑色的背景、舞台,一把椅子,紅色的毛衣、嘴唇。戲谑、失落、痛苦、嘲弄,再戲谑,泛濫的“fuck you”和性。譯名“倫敦生活”誤導了我,它掩蓋了Fleabag本意的破落殘缺和一地雞毛。但或許也是對的,Wouldn't a life falling apart here and there always be covered with seemingly normal coverage?
一地雞毛。第一季覆蓋了這出獨角戲的内容。好朋友的死亡 —— partially because of Fleabag -- 大概是貫穿一二季最大的痛。但這些痛苦,都由一種似乎微醺的不在意和調侃的語氣講述出來,盡管平靜之後是淚水。
在風格上最吸引我的,是幽默和解構(somehow 讓我聯想到Pulp Fiction)。看似是深沉隐喻和反思的發言,馬上便被笑話解構。看似是戲谑、調侃和輕松的話語,卻滿是痛苦 —— 不,你看,她接下來又要反駁了。就像她的父親在最後終于說出了她痛苦的本質:“I think you know how to love better than any of us. That's why you find it all so painful." 停頓兩秒之後,她轉頭看向我們 "I don't find it painful" :) Well, well, well... what a naughty girl!
有時候甚至懷疑女主是不是有些回避性依戀(笑)。她太喜歡tell jokes了。jokes是什麼?是荒誕,是回避的眼神,是不在意。對我來說,最大的荒誕和unexpected,在深夜的教堂忏悔室深深的黑暗裡,Fleabag對神父傾訴了她的脆弱和痛苦(oh,那場景像極了油畫)。正當觀衆以為是什麼靈性的相互理解的時候,他們居然開始要靈肉交合了!?又正當觀衆以為他們要做愛,教堂的畫墜下,一切又停止了。對,就是這麼unexpected。
“打破第四堵牆”是這部劇最大的特點之一,無論Fleabag如何應對劇中的父親、準繼母、姐姐和各種男人,Fleabag的内心自述總會轉向攝影機向觀衆對話。當神父發覺她神遊了(在和觀衆會心一笑、嘟囔她的所想),這大概就是真的愛和理解吧,就好像無論人如何在外人僞裝,總會讓最親密的人知曉自己内心的吐槽搞怪乃至陰暗龌龊。那一刻,神父不僅開了上帝視角,還和Fleabag站在了一起 —— 特别是當他也和Fleabag一起看向觀衆、會心一笑的時候。
第一季和第二季在情緒和情節上形成了某種對稱。第一季人生沉入谷底,喪失至親和摯友,做愛來感知自我,渴求被愛被需要,但又推開身邊的人。第二季遇到了神父,得到了真的傾聽、關心和理解;她身邊的人又漸漸和她站在一起,也被她所感染。
姐姐(Claire)和妹妹(Fleabag)相愛相殺,她們的性格和處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世俗意義上成功但又被世俗所束縛自我的姐姐,在心底裡羨慕着妹妹的随性和不羁。最有趣的是,第一季的時候姐姐一臉嚴肅不喜歡Fleabag講笑話,而在第二季頒獎典禮上借用了Fleabag剛講的笑話獲得了掌聲,事後小小歇斯底裡了一通 —— “如果沒有你的笑話,我也能講出自己的笑話!” 緊接着就是一直壓抑自己的姐姐對Fleabag生活(雖然一地雞毛)的羨慕。
我喜歡Claire在第二季逐漸實現的覺醒,伴随着與Fleabag關系的進一步交融。看起來事業成功的女強人,在第二季的最後實現了最強的主體性 —— 實現真實自我和“我想要”,一種真正的主體性。Claire最後在父親和繼母的婚禮上,在神父關于愛的覺醒的發言後,終于扔掉了假發,實現了在腦海中演練了無數次的前往機場奔赴所愛。
Fleabag是一個“natural rule breaker”。她真實,不做作。大概這些帶給了她雞毛(或者悲劇?但她大概以為這些都是喜劇),也帶給了她讓人羨慕的自如随性和真實感。愛她的真誠義氣,戳破虛僞。謝謝你對觀衆說出你的所有心裡話。謝謝你讓我看到一種随性自然的主體性的魅力。
我喜歡Fleabag和神父若即若離(沒有所謂“在一起”)的結局,相互理解、欣賞,熱烈的吻和做愛,雖然"I love you",但“It will all pass"。對Fleabag而言,或許有那麼一瞬間想要過愛情和婚姻,就像她在忏悔室傾訴的那樣,她希望有個人能每天早上告訴她穿什麼衣服…… 她的孤獨伴随着她的叛逆,她太孤獨了,需要有人真的能理解她、為她所信任。就像《小婦人》電影中的獨立叛逆的作家女主Jo March,推開了發小的告白發誓追求寫作和理想,但最後也爆發了哭泣和末尾沉靜的一句 "I am so lonely"。終究,Fleabag和Jo都不是最後會沉于愛情的女孩。她們生性born for experience or pursuit, but not for love and marriage。
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 2024/08/01 一些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