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4年方勵導演拍攝《後會無期》時了解到裡斯本丸這段曆史,到24年這部《裡斯本丸沉沒》上線院線,換來的卻僅僅4000多萬的票房......但是那些或許都無所謂了,因為這部紀錄片讓更多人了解到了這個中國版的“敦刻爾克大撤退”,了解到了那段沉痛的曆史。

1942年日本貨船“裡斯本丸号”攜帶着物資與1816名英國盟軍戰俘前往日本作為奴隸,在“裡斯本丸号”經過中國東極島海域時,美國潛艇發射魚雷擊沉了“裡斯本丸号”,最後,一共828名戰俘死于了這場“戰争”。
影片開頭先交代了方勵導演帶領團隊尋找“裡斯本丸号”的過程,雖然這個過程并不輕松,甚至可以單獨拉出來拍攝一部紀錄片,但是導演卻并未把重心放在這個上面,而是用寥寥幾筆交代清了故事的背景,然後标題出現,影片正式開始。

中段影片先講述了尋找當年幸存者的過程,方勵登上了英國的新聞,報紙,電台,終于,在這樣的宣傳下,團隊順利的找到了那些英國戰俘的後代,揭開了塵封的曆史。
原來美國潛艇上的士兵并不知道這艘日本運輸船上面運輸着英國戰俘(日内瓦公約規定有戰俘在船上必須作标記,可是日本人并未這樣做,導緻了這場慘劇的發生。)于是發射了四枚魚雷,這其中的第四枚擊中了“裡斯本丸号”,船艙開始漏水,日本人反擊,擊退了美國潛艇,然後他們先讓英國炮兵連用水泵開始排水,但排水速度遠遠小于進水速度,于是他們打算将船拖入淺水區域。為了防止戰俘逃脫,他們先用木闆和布将戰俘封在了船艙中,但是很快,拉船的繩子斷了,于是日本人便派船将軍隊和船員接走,準備棄英國戰俘于不顧。
第二天,水已過腰,英國戰俘們眼看就要死于一旦,于是他們打算奮力一搏,他們永餐刀打開了出船艙的路,但迎來的卻是日本人留下的六名“敢死隊”,他們射殺着船闆上的戰俘......但是很快,他們被控制住了,于是,戰俘們蜂擁而出,這其中不乏有許多傷殘,但是希望的曙光就在眼前,于是他們拼盡了全力,跳下了“裡斯本丸号”,但是迎接他們的,卻是日本海軍的掃射,他們似是要讓這最後一絲希望的火光熄滅......
戲劇性的是,英國戰俘逐漸被從水中救了起來,而拯救這些戰俘的,正是旁邊村裡的中國漁民,光芒又再次出現,日軍也因為大屠殺行迹被目擊而停止了掃射,甚至反過來開始救那些英國戰俘,最終,中國漁民一共救起了384名英軍戰俘。

還有許多的細節沒有講,紀錄片團隊采訪了那些親曆者的後代,還采訪了18年仍然健在的幸存者和漁民(在紀錄片上映前皆去世),用最真實全面的視角為觀衆展現了這段曆史,導演用制作電影的手法,把一段殘酷的曆史感性也理性的展現了出來。
讓我記憶深刻的是,日本的曆史研究者表達當時日軍為了防止戰俘逃走是迫不得已,才故意将他們置于死地......
還有那些幸存的英國戰俘,最後都患上了ptsd(戰後應激),他們看似是幸存的人,實際上在那天之後,以前的他們已經不在了。災難臨近聖誕節,那些在登船前給家裡人寫信的戰俘,最後死在了那艘船上,828個家庭因此破滅,那些信因為交通不便,遲來三年,成為這些士兵最後的遺言......
在觀影過程中,我久久不能平靜,曆史的沉重感與照片上的那些回憶不斷的打動着我,仿佛我也變成了這段曆史的親曆者,美國潛艇上士兵了解到這事後一生的内疚,828個家庭的破碎,中國漁民冒着生命危險的出手相助,這不止是一段故事,更是國際主義的體現,但是由于本片英語對白過多,導緻影片無法參加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獎項的争奪,再加上市場的慘淡,讓這部片子成為了24年最大的遺珠......但是正如我說的,片子中展現出的國際主義,讓這些問題都不再是問題,更讓那些有小禮無大義的人自慚形穢。這部片子終歸會留名于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