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經典的輪回命題,一直對“輪回”“時間”的概念以及相關影視很感興趣,“三千萬轉”帶給我某些虛無的沖擊,引領我閱讀學習了哲學的觀點。
尼采提出的“永恒輪回”,如果一切都在重來,那我們生命的意義何在?
通過本劇描寫的二戰的冷酷,設身處地不難感歎:
對于突然失去一切,失去家人,失去故土,遭到世界劇變,直面戰争席卷而過留下滿地狼藉的人們來說,如何面對現實,如何繼續自己的生活,以怎樣的姿态面對是巨大的疑慮,因此便能理解戰後存在主義的思想為何如此風靡。
那是多麼飽含力量與激情的思考啊,即便面臨永恒死亡的命題,注定生來徒勞,那人的一生便應充滿激情,直面這荒誕的一切,與之共舞狂歡,便是最大的反抗,或是進一步貫徹“超人”的理念。
可這本就痛苦艱難。
“what if?”“如果...”是語言中虛構的表達,厄蘇拉說這是兩個字最好的組合。
但當選擇再度擺在面前,是否有堅定得呐喊“Again!”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