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7年,電影《爵士歌手》使電影進入有聲時代。當主人公喬爾森在酒吧裡深吸一口氣,開始唱歌,而他的嘴巴裡也真實地發出了同步的聲音時,影院内瞬間亂作一團,觀衆們懷疑起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第二天,各大報紙的頭版則發出了消極的論調。他們說:“聲音會毀了電影。”
曆史證明了評論家們的目光短淺。聲音作為電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電影界掀起了一場革命。現在我們都知道聲音之于電影的重要性。如果說影像是電影的皮相,那麼聲音就是電影的骨髓,從裡到外影響着電影的發展。
而音樂,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當音樂與影像配合時,意義就更容易傳達。音樂能代表電影整體的精神和氣氛,能暗示環境的變化,更能主導情緒的變化與反諷。優秀的電影配樂不一定是灌注了作曲家靈魂的“好音樂”,它隻能是“最合适的”。最經典的比如《星球大戰》,《帝國進行曲》肯定不是最好的電影原聲,但它一定是最合适的。
而最好的電影配樂,除了能完美契合電影,更能代表銀幕背後作曲家的精神,具有自己的性格。今天我為大家推薦的十張個人最愛電影原聲帶,不是什麼排行榜,僅僅隻能代表看電影數年來個人對電影原聲的理解。對我而言,在觀看完一部優秀的電影之後,拿出耳機再完整聽一遍原聲帶,是一件非常非常幸福的事情。
第十名 《迷失東京》

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導二代”和女性導演之一,索菲亞.科波拉在1999年處女作《處女之死》中以導演的身份出道後,就飽受評論家的譏諷和非議。而真正讓她證明自己的,正是這部《迷失東京》。在本片中,索菲亞.科波拉展現了自己作為名門之後的優秀審美能力,将一個庸常的題材展現的輕盈而寫意。而在其中,當立首功的就是這張極其優秀的電影原聲帶。
我們跟着斯嘉麗.約翰遜的影子走過東京的每一個街區。東京,就像我們玩的手機消消樂小遊戲,你原以為它是藍色的,但無數個降落的藍色泡泡連接在一起,瞬間化為烏有,jesus & Mary Chain的《Just Like Honey》悄然在最後響起,如同男女主終将無疾而終的戀情,馬上gameover了。結果無數橙黃藍綠紫的泡泡重新澎湧而出,斯嘉麗.約翰遜和比爾莫瑞擁抱在一起,上帝不響。
值得一提的是,這張原聲帶中《too young》的演唱者phoenix樂隊主唱Thomas Mars,後來成為了索菲亞科波拉的丈夫。
第九名 《你從未在此》

Jonny Greenwood,當今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搖滾樂隊之一Radiohead的吉他手,在樂隊創作的間歇期搞起了副業,做起了電影配樂。在聯手PTA為《血色将至》交出一張近乎完美的原聲帶後,“綠木”的配樂生涯随即駛上了高速公路,一手包辦了PTA後三部電影的所有原聲制作。并在2018年憑借《魅影縫匠》獲得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原聲提名,熟悉好萊塢電影配樂界的朋友都知道,一個來自英國的搖滾樂手能得到這樣一個提名是一件多麼難的事情。
而本片的導演,琳恩.拉姆塞,近年來最具風格化的作者型導演之一,在創作理念上與“綠木”不謀而合,共同合作了這部,在當年戛納電影節上拿下最佳導演獎的《你從未在此》。
本片的配樂單拎出來絕對是刺耳,令人不适的。Greenwood在本片中重回老本行,做起了迷幻搖滾,并在其中加入了弦樂和電子合成器,将所有不和諧音符疊加在一起,與片中主人公不定的精神狀況高度融合,順着電影的基調,保證了自己風格的同時又不喧賓奪主,同時最大化的幫助導演進行叙事,既有學院派的理性與工整,更有隻屬于搖滾樂的野性力量。
第八名 《重慶森林》

王家衛在電影配樂上的好品味不用多講,我們需要做的隻是将他所有的原聲帶重新聽過一遍,然後選出其中自己最喜歡的一張即可。
王家衛曾說:“我心裡會先開始有一個音樂,完全不能解釋,就是直覺認為這個戲應該是這個氣氛,這個年代。”這一點正好符合了王家衛MTV式創作的核心理念。于是我們可以看見在《重慶森林》中,音樂将電影的每一個毛孔滲透填滿。當阿菲在快餐店中穿過快步走過的行人的影子呆望着663喝咖啡時,當223失戀後奔跑在香港的應天大道上時,當林青霞扮演的金發殺手倒在血泊中時,音樂都作為畫面外的另一個叙事空間,擴寬了大熒幕的邊界,使音樂和畫面完美的結合成為有機的整體。
這張電影原聲帶還有另一段佳話,通過這部電影,《胡思亂想》這首歌的原唱,北歐夢幻搖滾樂隊cacteau twins 認識了王菲,而王菲原本就是他們的粉絲,通過這層關系,王菲和cacteau twins 得以于1996一起隔空合作了一首名為《serpentskirt》的單曲。
第七名 《和莎莫的五百天》

如果說電影《和莎莫的五百天》隻是一出有一丢丢作者性的普通愛情小品,他有沒有那麼好?實話實說,沒有。但是,這一切都隻是建立在去除電影原聲帶的文本本身上讨論,換句話說,本片的原聲帶以一己之力将本片提升了整整一個檔次。
導演對獨立音樂的熱愛是毋庸置疑的。我們在本片中聽到了The smiths,Regina Spektor這樣的大家閨秀,也有The Temper Trap,Doves這些絕對冷門的私心之選。除此之外,本片的兩位主演更是親自上陣,獻上了三首優秀的翻唱作品,《Here comes your man》,垃圾搖滾的代表樂隊之一Pixies樂隊的代表作,被醉酒後表達愛意的囧瑟夫演繹的生動而可愛。《Please, Please,Please, Let Me Get What I Want》《suger town》一首英倫搖滾,一首民謠,歌手出身的女主角Zooey Deschanel全都能駕馭。最後,讓我們來聽一聽法國歌手Feist的《Mushaboom》,Feist優雅而迷人的聲線,讓這個發生在夏天的故事,聽起來如同一曲冬日戀歌。
當男主和女主第一次在電梯邂逅,導演馬克.韋布 主動向觀衆遞出了自己頭上的一隻耳機,讓主人公湯姆和莎莫因The smiths樂隊結緣,也開啟了一場獨立樂迷的專屬音樂節。
第六名 《了不起的蓋茨比》

巴茲.魯曼,不僅是這幾十年來好萊塢最具創造力的導演之一,也可能是好萊塢最狂熱的流行樂擁趸。在1996年現代版的《羅密歐與茱莉亞》剛剛開場時,跟随畫面一起放出的居然是搖滾樂隊Radiohead的《Talk show host》。你可以說巴茲.魯曼離經叛道,但你不得不承認,他所有電影的原聲帶都是絕對一流的。
到了2013年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巴茲.魯曼 更加“變本加厲”了,這張專輯由Jay-z執行制作,沒錯,就是那個來自東海岸的說唱歌手。你能想象蓋茨比喝着波旁威士忌望着遠方的燈塔時,黑膠唱片機上放的是Jay-z和kanye-west的熱辣新單嗎?除此之外,我們還聽到了黑眼豆豆,Lana del rey,Florence+The machine這些炙手可熱的歌手和組合。為了不讓情況變得過于詭異,巴茲.魯曼還在電影中加入了一些有源音樂(管弦樂)來中和口味。創新與複古,爵士樂與說唱樂,這張電影原聲帶在沒有影響觀衆觀看體驗的同時保留了最大的風格化,也體現出巴茲.魯曼對人們眼中那些神聖而不可撼動的傳統的不屑和嘲諷。
第五名 《愛樂之城》

達米恩.查澤雷一定很慶幸自己在哈佛大學認識了自己同年同月同生的室友,賈斯丁.赫爾維茲,他不僅是自己大學期間組建的樂隊的吉他手,更是在往後的十年裡成為了他所有電影的原聲帶制作人。從處女作《公園長凳上的蓋伊和艾德琳》到《爆裂鼓手》,從爵士樂,流行樂到複古電子樂,賈斯丁.赫爾維茲 幾乎無所不能。終于到了《愛樂之城》,兩人一起迎來自己職業生涯的大爆發。憑借這部電影,達米恩.查澤雷 拿到了自己的第一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賈斯丁.赫爾維茲 也拿到了最佳原創配樂和最佳原創歌曲兩項大獎,值得一提的是,此時兩人都還不到30歲。
提到《愛樂之城》這張原聲帶,大家首先想到的基本都是《city of stars》,《someone in the crowd》,《Another day of sun》這三首旋律極其好聽的流行樂曲,而這三首基本也代表整張原聲帶的調性——沒有太多的創新與變性,屬于普世意義上的好聽。跟随故事一波三折,音樂也随着一起起承轉合,場面大,類型齊全,容易入腦,傳唱度高。《愛樂之城》這張原聲帶不僅帶大家回到了幾十年前好萊塢黃金年代歌舞片的盛世,更在前人基礎上融合了現代類型的音符,完成緻敬的同時也做到了超越。
第四名 《情書》

很難一點點的細講《情書》這部電影的配樂到底好在哪,說實話,第一次看完《情書》時,我甚至不記得音樂哪些地方出現過。直到後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重看這部電影,我才慢慢意識到,這部電影即将成為我的最愛之一,而這張電影原聲帶也即将成為我最愛的一張原聲帶了。
Remedios是岩井俊二 禦用的音樂制作團隊,以輕音樂為主,多用弦樂以及合成器音色,一切皆為電影的鏡頭語言服務。從博子躺在雪地裡向觀衆呼出第一口氣開始,音樂便如同雪花一樣降臨在觀衆們頭頂,跟着遠景中的博子一起走向上坡,直到慢慢變成一個小黑點,走進藤井樹的葬禮——溫柔而動聽的旋律,背後隐藏的是死亡的氣息。
我們還會跟着片中的音樂一起變換視角,一起回到兩位藤井樹的中學時代,音樂開始變得輕盈靈動,一如中學生純潔的心靈,《He loves You So》這首曲子很好的完成了轉場的任務,同時将觀衆吸入了導演一心想要營造出的引力場,讓我們仿佛也回到了中學時期,并在樂曲間隙留出空白來給觀衆想象。
《情書》這張原聲帶一定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我最喜歡的。今年五月二十号電影院重映時,聽到最後《Small Happiness》這首曲子,我已經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了。
我把兩隻手放在臉上,幾乎快要哭出聲來。
第三名 《社交網絡》

2010年,第八十三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當妮可.基德曼 宣布《社交網絡》獲得當年的最佳原創配樂獎時,整個觀衆席一片嘩然,歡呼聲與噓聲幾乎一樣多。獲獎者Trent Reznor激動的站起身來與自己的搭檔Atticus Ross擊掌相擁,上台後,他說的第一句話是,“這是真的嗎?”
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搖滾樂隊九寸釘的主唱,一個在搖滾圈都屬于異類的樂隊主唱,居然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獎?果然,第二天就有老一輩的電影配樂制作人公開指責奧斯卡的這一決定,“他們會毀了奧斯卡獎”,言辭之激烈,一如八十年前默片電影人指責有聲電影。
聆聽九寸釘的音樂,如同在地下室大口大口地吸食汽車管道排出的尾氣,大多數人對這種氣味惡心的要死,但總有一些怪胎愛的要命。《社交網絡》的導演大衛.芬奇正是這樣一個怪胎,當兩個性格極端怪異的天才在一起合作,一部堪稱偉大的電影和一張堪稱偉大的電影原聲帶便同時産生了。
《社交網絡》這部電影堪稱我們這個時代的《公民凱恩》,他講述了臉書創始人紮克.伯格的發家史以及他背後的巨大争議。整部電影原聲帶的基調也與電影完全一緻,噪音,電子合成器,刺耳,令人不安,渲染出一股令人煩燥的氛圍。沒有人想在脫離了畫面之後聽一耳朵這張原聲帶,但是一旦結合電影飛快的剪輯,以及艾倫.索傑标志性的淩厲台詞,奇妙的化學反應便産生了。還要提一下他的搭檔,如果說Trent Reznor是把控這張原聲帶的發動機,那麼Atticus Ross便是在一切快要失控之時踩下刹車的穩定器。
當我們走在電子燈牌遮天蔽日的城市街頭,拿出耳機開始聽這張原聲帶,你會感覺到身邊的事物開始漂浮起來,不,那不是你的靈魂在飛升,而是一層汽油開始從地縫裡噴出,要将你帶離地表,把你噴濺成一個,你自己都不認識的壞蛋。
第二名 《低俗小說》

《低俗小說》是讓我愛上電影的電影,而《低俗小說》的電影原聲帶則是讓我養成聽原聲習慣的一張原聲帶。它會出現在幾乎所有電影原聲帶評選榜單的前幾名,也出現在很多綜藝節目,短視頻,電影剪輯中,這就是它的影響力。原因無它,這張實在是太好聽了。
從電影的第一秒開始,昆汀就展示了自己作為導演的天賦,也展示了自己身為樂迷的絕好審美,從放克,鄉村音樂,RB再到尼克.戴爾 的沖浪吉他,這些風格都出現在了《低俗小說》這張“小小”的原聲帶中,豐富卻不顯得臃腫,一如他的電影本身。
當文森和米娅在酒吧裡随着《you never can tell》一起搖動腰肢,把手比作剪刀狀閃過彼此眼前時,我明白,我就是在這一刻愛上了電影。
第一名 《美國往事》

當我們提到往事三部曲,脫口而出的第一個人名是塞爾喬.萊昂内,緊接着便是埃尼奧.莫裡康内。除了他,很少有電影原聲制作人享有這樣的地位,在很多人眼中,往事三部曲這三部電影和莫裡康内 制作的電影原聲帶幾乎融為了一體,不僅成為了電影的一部分,甚至成為了電影的靈魂。
莫裡康内 其實是一個非常激進的革新者,他曾在職業生涯的早期就試圖把打字機和鐵罐的聲音融進曲子裡,這點在《美國往事》裡也體現的淋漓盡緻——開篇那段持續不斷的電話鈴聲,曾無數次成為我噩夢的背景音樂。
在《美國往事》裡,每個主要人物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主題音樂。在這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鬥雞眼”的主題曲。與其說是鬥雞眼個人的主題曲,更不如說是整個時代的背景音樂,禁酒令頒布後清冷的街頭,遠處的大型工廠持續不斷的噴吐着巨型煙霧。大提琴奏出的音符一個個孤零零的飄蕩在空中,不知道要去向哪裡,如同電影裡每個人的命運。這時,一聲尖利的變調劃破平靜,麥克斯望向自己的好兄弟面條,在霧氣中,他們都看不見彼此的表情。
有人說,莫裡康内 去世那天,大家都在發朋友圈紀念他,奇妙的是,幾乎每個人發的音樂都是不一樣的。他這一生為超過四百部電影制作原聲帶,赢得了無數獎項。但是在一首首具體的音樂面前,所有的數字都顯得如此無力而空虛,他是一個真正的音樂人,一個把自己的靈魂與精神融入了别人電影裡的音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