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在我個人的觀影經曆中,哪位導演對我的電影觀塑造最為深遠,确實會很不好抉擇。但有一點是十分确定的,宮崎駿和卓别林就是不好抉擇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看卓别林的電影,和絕大部分人一樣都是其代表作《摩登時代》,但正常也就到此為止了。默片是上上個時代的藝術形式,即使當年是頗具熱度的流行電影,到了今天也堆砌起了太高的藝術門檻,巴斯特基頓和哈羅德勞埃德大抵如此,能留在觀衆電影印象中的也無非是《安全至下》的倒挂大鐘甚至是《日落大道》這種有聲電影中的蒼涼死亡。但是卓别林,他不一樣。

而就我個人來說,此次重映的《淘金記》并非是像《城市之光》、《大獨裁者》和《凡爾杜先生》那樣的心頭好。作為卓别林相對較為早期的電影,《淘金記》在人物塑造和劇情設計上也偶有欠缺,但觀衆卻依然能夠從這部電影中看到中後期卓别林電影的風格和特點。可以說,《淘金記》不失為一部佳作,但它對于卓别林本身的電影體系參考意義大于實際的電影地位。

在《淘金記》的人物塑造方面,卓别林也并未如同中後期的作品一樣去設計很多多面而複雜的人物,而是為了單純的喜劇去設計較為臉譜化的人物。人物僅僅被劃分為“好人”、“壞人”、“傻瓜”這類簡單的刻闆印象,電影設置的感情沖突也僅僅止步于老實人和浪子之間的情感紛争。《淘金記》除了卓别林本身的經典形象之外,卓式電影應有的特點在這時其實是極度欠缺的。

《淘金記》100周年的重映是極為難得的,卓别林時代的黑白默片電影即使在藝聯,也同樣撈不到多少上映的機會。一樣在未來很多的100周年裡,還能在電影院裡看到諸如《摩登時代》之類大師真正的巅峰之作,讓觀衆重新回到二十世紀前期的某個被他編織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