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本片是中國最好的戰争電影,此言不虛。不記得第一次看是什麼時候了,也不記得看了多少次,可每次看都能看的下去,每次都深受觸動,感動的地方每次都哽咽。這就是經典電影吧。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因為讓人有所回味,無窮的回味,看看近幾年拍的主旋律戰争片,戰狼,長津湖,志願軍之流從頭到尾就是一頓噼裡啪啦,劇情要麼靠話外音要麼靠字幕提示,有一個算一個,看過後除了打的熱鬧還能記得什麼,留下什麼,甚至不如紀錄片感人。
再看花環,一直是那麼克制,那麼平靜,梁三喜,靳開來說犧牲就犧牲了,多半個字都沒有,梁大娘一家面臨巨大悲痛也沒有撕心裂肺哭天喊地,可當她拿出撫恤金還債的時候誰又能忍得住淚水。
花環雖然是戰争片,可戰争場面不多,不大,不激烈,三分之二都是文戲。可就是戰前的氣氛鋪墊,戰後的後事處理仍然讓人感受到中國軍人的氣概,這就是功力!
電影裡很多情節、台詞現在看起來都大逆不道,批林批孔、文革迫害、領導特權、不講真話、跑路子走關系,其實這些東西都存在而且遠比電影裡呈現的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惜的是現在乃至很長一段時間恐怕都難拍出這樣的作品了,不是錢的問題,不是人的問題,是情懷、環境、價值觀的問題,是怎麼看待曆史,如何訴說曆史的問題。

再引深一下,那個年代的所謂傷痕文學,現在被許多人不屑和不恥,好像是有意編造故意為之的,雖然連文革都要粉飾美化的人夠不是東西的。但是同意有些人說的,當時大規模宣傳是因為要破舊布新所以大家一擁而上反思、否定都無所顧忌,而時至今日,這個需求沒有了,再一味否定一味傷痕就不合适了,這就是沒有獨立角度獨立立場的問題了,這樣的情形下我相信是做不到獨立思考的。


最後,緻敬那場戰争中犧牲的比電影裡更英勇,更壯烈而家屬生活卻更艱難的烈士們,更要緻敬像柱子那樣身落殘疾,卻沒有像指導員說的那樣被很好地照顧的複原軍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