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志願軍3》,最深刻的感悟莫過于對“邊打邊談”這段特殊曆史的具象化認知。影片以雙線叙事勾勒出朝鮮戰争的複雜圖景,談判桌上的唇槍舌劍與戰場中的炮火硝煙相互交織,雖上甘嶺等關鍵戰役的戲份略輕,卻精準傳遞了一個颠撲不破的真理:戰争的結果從不是談判桌上的言辭換來的,而是前線将士用血肉之軀“打”出來的。
電影對我沖擊較大的另一點是對信用和堅守規則的認識,姚慶祥在中立區恪守“不得開槍”的規則,為了不讓對手找到任何借口将破壞談判的罪名扣在我方頭上,面對敵軍的挑釁最終付出了生命;孫醒在中立區面對美軍軍官的逃脫和挑釁,選擇了恪守規則,同樣沒有開槍。這種行為,在某些視角下或許顯得“憋屈”,但電影試圖像我們展示,這種對規則的極緻遵守,在當時錯綜複雜的國際輿論場上,彰顯了我們是一個負責任、講信用的對手。
影片最後萬家燈火、鄰裡祥和,是對當年犧牲與堅守最溫暖的回應。這是一部很好的曆史教育警示片,美中不足的是同時叙述戰鬥與談判,似乎哪一邊的描述也略輕了些。而場上得不到的,談判桌上也注定得不到,這條鐵律至今依然适用。
以戰為骨,以信為魂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