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最後一天帶媽媽去看了。這無疑是一部非常精彩的電影,節奏緊湊,看完緊張得手抖,咖啡館爆炸時更是被吓得從座位上彈跳起來。回家的出租車上和媽媽聊了聊,試着記錄在這裡。
美國大兵對女主的影響,似乎隐喻着戰後美國對意大利的影響。這是一股不為人熟悉、外來的強大力量,人們不知道美國大兵多高多壯、手長什麼樣子,也不知道即将到來的國家政治體制改革将走向何方。但這終究是能夠炸毀咖啡館、左右婚約的力量, 是變革的力量,是嶄新的力量。有意思的是,當我幾乎認為這個士兵隻是一個戀家的、單純無害的小夥時,他用吹哨恐吓的方式阻止莉迪娅離去,并三番五次揭開她的傷疤。這并不是一種全然友好的姿态,而是暗含強勢的暴力:我想要報答你,所以你必須接受。結合上述,也許代表着戰後意大利對于美國的複雜态度,也許代表着父權制下男性的慣常作風。
最近連着看了《初步舉證》和《還有明天》,強烈的感受是,如果中國有越來越多這樣優秀的本土女性叙事就好了。 “我們手握選票,如同手握情書。”西方民主政治參與的傳統下,變革的浪潮從公領域掀起,女性獲得投票權意味着平權的大跨步前進。 但是在中國,這樣的話語終究是陌生的。政治體制不同、國情不同,我們可以共情女性的共同處境,但卻很難對投票權的重要性、對法庭辯論的重要性感同身受。是否對于中國女性來說,平權的開端會不同于西方的“投票”?那我們該從哪裡開始?或者說,現在已經慢慢開始了,但故事要怎麼講?我希望《好東西》這樣的本土叙事越來越多,讓更多女性看見女性主義在自己真實的生活中被實踐的可能性。也許《好東西》中描述的生活尚有階級局限,但源源不斷湧現的女性聲音不會有局限。多年前劉小樣的聲音仍然可以鼓震現在我的耳膜,先進的、平等的、充滿生命力的詞句也該被為我們熟悉的語言講出。希望屬于每個人的主義,也可以擁有每個人都熟悉的叙事方式,在每個人的生活裡紮根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