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并不是一部酣暢淋漓的爆米花電影,而是一部緩緩推進、帶着一些文藝氣息與哲學思考的科幻片。看了一些評論與幕後新聞,文字長了些,短評寫不下。如前所說,它松弛緩慢的節奏決定了其必定不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大衆商業電影,而其能夠作為一部開創性經典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畫面與氛圍——所謂“賽博朋克”風格的鼻祖。全片幾乎都是夜景鏡頭,昏暗的霓虹燈、連綿的陰雨、霧霭朦胧、高樓大廈下的生活卻破敗不堪……很多鏡頭與布景都成為了後代導演構建高科技末世的教科書。

而在電影的内容上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是兩個話題:第一,是複制人與人類關系的哲學讨論,關于人類本體論的反思,關于造物主決定論質疑,關于複制人覺醒自我意識與自我認知之後的社會處理等等。第二自然是關于戴克是否是複制人的讨論。導演堅持該觀點,并且在之後最廣泛流傳的導演剪輯版中加入了白色獨角獸的鏡頭,基本上完成了對于複制人身份的肯定。但是從1982年上映版來看,缺失了白色獨角獸的鏡頭會使得這個判斷具有極大的争議。不論是警察的眼神,還是一閃而過的橙色瞳孔光亮都是相當間接的信息,并且根據後來諸多的采訪材料,編劇、制片、剪輯等等諸多工作人員都否定了戴克的複制人身份。但是導演剪輯版加入的鏡頭可以說是消除了這個争議的空間,并且在之後《銀翼殺手2049》中,沿用了這樣一個設定。如果承認戴克最後認識到自己複制人身份,或許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前一個哲學思考的濃度。有意思是,劇組曾經準備加入一段:羅伊在殺死泰瑞之後,進入更高樓層,發現泰瑞真人早已死亡,其實泰瑞也一直是複制人,這無疑會使得影片的主題更加鮮明深刻,但是由于經費限制而放棄了,頗感遺憾。

最後,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是影片結尾的長鏡頭,在加入了有規律的電音回響的空靈音樂下,羅伊說出的那句“All those moments will lost in time, like tears in 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