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補湯淺政明,于是必然逃不過這一早已被封上神壇的《乒乓》。預期拉得很高,但依舊深受觸動,于是謹在此記錄一些随感和不成體系的想法。

前幾集,一如既往幹練的畫風,飽滿的人物,經由“乒乓”所聯結的羁絆,張弛有道、悄然鋪開的多線叙述,很舒适,但仍有所懷疑:一方面湯淺的風格有無作繭自縛,湯淺式演出的抽象性無疑會削弱乒乓這一運動的動作性;另一方面粗暴地簡化人物動因,對後續的人物寫作有所擔憂。

直到ep6,如同半期總結一般的聖誕衆生相之後,随之而來的是沒有一集松懈的持續爆發(ep6一直到ep11 前段)。牛尾的電子節拍總讓我想起《社交網絡》的配樂,那是絲毫不會停下或減慢的律動。而湯淺式演出更是将乒乓球台化作了直接對話與交流的場所,運動被誇張和放大,最終在想象力(各種“明喻”-意象堆疊和“暗喻”-表現主義鏡頭)中得以抽象為私人的心聲。于是,每一場球賽既是基于現實乒乓情境的;又可以看作兩個飽滿的、帶有明确自我理念的人物,在奔騰着接近極限的狀态下進行的真誠的交流與随之帶來的改變,充滿熱血而又極度動人的。

ep11,滿屏彈幕皆是“讀作乒乓,寫作人生”。通常,我會非常排斥一部帶着這樣“不是xx,而是人生”标簽的作品,即便她是美麗的,但其中通常也帶着對于xx本身的不信任與背離,以及某種急于升華主題的投機。《乒乓》使我産生了一定動搖,或許她真的可以寫作“人生”,這并不是因為ep11最後的成人後日談。

我們不妨先回頭看看每一個人物的塑造。的确是非常豐富的群像,每一個主要人物都有着非常飽滿的弧光(就連幾乎是工具人的孔也是);但不可否認的是,過度簡化複雜現實是始終存在的,将人物的信念簡單歸結于特定經曆,同時每個主要人物身上都帶着作者的一個表達。但正是這足夠簡單的信念,幾乎像某種類型片(早期韋斯安德森式的?),可以從繁雜的形式中提煉出真摯而樸素的觸感和統一的情緒,于是每一個人物、每一個表達終于結合了起來,非常流暢的(接近複調的?)體驗。同時結尾的後日談、過去記憶的閃回和當下的乒乓又形成了交互,并非局限于青春這一特定時期。

再來看看對于“乒乓”的呈現。角色口裡一直念叨着的“天賦/努力”,人物也能清晰地認識到實力差距,作者是想要表達努力<天賦嗎?顯然不是的。勝負結果在這裡并不重要(最後一集甚至是通過後日談的照片來揭示最終冠軍歸屬),乒乓這一載體也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那些飽滿的人物、坦誠的交流、真摯的情感,以及這一路上走過(被湯淺風格顯露出)的絢爛。所謂人生,不過亦如是。

感謝牛尾恰如其分的配樂,不煽情的動情;也感謝湯淺的創見和制作組的勞動,看到那些運動長鏡頭時總是會熱淚盈眶,這是屬于動畫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