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影院看這種與生活如此接近的、幾乎每一個人都親身經曆或投入參與過的事件改編的電影。其實這種主旋律題材想要做到真摯感人而不是空喊口号是極難的,很容易就流于假大空的俗套;更何況又太過貼近生活,因此反而不容易叫人産生代入感;畢竟欣賞影片往往需要用旁觀者的視角進行觀照的同時與人物産生共情,這才能獲得最佳的觀影體驗。
這部影片很厲害的幾個亮點在于:正視了抗疫過程的曲折和人心惶惶的失序狀态,沒有過度美化國民素質或神化醫護人員。在一次次摸索中終于有了進展是沒錯,可是豈能盡如人事,拔管之後恢複正常呼吸的張吉星沒隔多久卻是死于心梗,也有很多次全神貫注地投入與期待之後隻能推出一架又一架蓋着黃巾奠字的屍體而痛心、懊惱、失望。
每個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再堅強的醫生也會因為高強度的工作和家人重病卻無病床可安置而累到心理崩潰失聲痛哭任性地說不幹了;也會因為自己的一些地域的偏見和專業、科室的歧視而鬧出别扭甚至無禮地奪門而出;也會在利益波及醫院名譽和自身責任之時糾結、争執要不要多事幫忙實行手術嘗試着至少保住孩子;連張院長也是一個在全國人民的權益與對自己妻子的責任之中很難端平的凡人,在焦頭爛額之中時不時會忍不住罵出一句武漢味的國罵。壯志是要說的,氣勢是要擺出來的,張院長在疫情之初“有幾多收幾多”的口頭禅令人印象深刻,他确實做到了這一點,但針對這一點的争議在成效彰顯之前始終暗湧着,死亡率在前期持續上漲也是不争的事實。醫院的忽然斷電與設備供應的質量問題,這些全都是客觀的存在。
剛收到疫情和封城消息時人們着急奔逃、擁擠着進入醫院争搶床位互相推搡甚至毆打辱罵醫護人員的情況,也都真實的很。在突發危難面前,維護自身利益是一種最正常不過的本能。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最終人們都能克服自私的情緒,喚醒集體主義的意識,自覺或是推己及人地多體諒一些,多幫扶一把,衆志成城地抗擊肺炎,打赢這場疫情戰,才更是令人動容。在這裡還想誇獎一番在這裡頭出現的演員,确實都敬業的很。絕大部分劇情都是戴着口罩拍完的,此時對于眼睛的傳情能力要求便格外高了,而他們都做得很好,也沒有什麼偶像包袱,摘下口罩時不吝于還原出那幾個月裡白衣天使們最真實的模樣:因為長期罩着防護口罩而滿臉紅疹,坑窪不平。
采取的叙事手段是詳略結合,一方面呈現出疫情下武漢裡的衆生相,尤其是醫院裡的整體環境氛圍,又着重突出了幾個故事,呈現出幾個人物。新聞報道的插入與對疫情防治進展時間階段的字幕使這部電影兼具了紀錄片一般的風格。印象較深被選中展開描繪的是外賣小哥金仔和孕妻小文在抗疫中平凡溫馨且堅強的生活。幾位醫護人員的家庭,家人對于他們職業身份的支持理解與不舍、擔憂。張院長妻子的感染和他本人的漸凍症。來自廣東的陶醫生和那位會豎起大拇指表示感激與鼓勵的老張。而每一個鏡頭掃過的或是鏡頭甚至未攝入的角落裡,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段屬于自己的故事,和一段或精彩或平淡的人生。
他者的凝視是這部影片中一個常用的拍攝視角。隔着厚厚的防護層的注目,有時是透明的防護罩,有時是透明的隔離玻璃窗,有時是家裡為了安全而隔出來的透明塑料簾子。緊鑼密鼓的節奏和心髒鼓點般的BGM中,鏡頭特寫時不時轉到任一旁觀者身上,口罩上方那一雙眼近乎冷靜地凝視着,有醫護人員,有卧床的傷患,也有最普通的生活在武漢城中的居民。他們都仿佛試圖透過那些場景看到一種可能的自己。他們就是我們。 最讓我破防的有兩個地方:一處是節奏終于慢下來一瞬,袁泉飾演的文醫生回到隔離的家裡吃盒飯時忽然看到那條噩耗,閃回速度很快,坐後排甚至不能完全看清,但是接下來一系列畫面與語音的回放疊加,手機裡那麼多紅點點标記的未讀消息,一條一條點開快遞站小哥的語音,是越發氣喘病弱又小心翼翼、帶着體貼和懂事的傾訴與懇求,從描述自己不适的症狀,到試圖詢問有無床位,每次說完之後還總是很懂事的加上一句并非客套地:“給文主任添麻煩了啊,不好意思。”那個在影片開頭叫住步履匆匆的文主任要她記得疫情結束來取快遞的普通驿站老闆,最終沒能挨到疫情結束,沒能等來一個嶄新的、櫻花盛開的春天。
第二處是醫生将張吉星和他妻子的東西交給張小楓的時候。肅殺的純潔的雪,一片寂靜與空曠的街道。那麼小的一個孩子,猝然承受兩份骨灰的重量,兩張沾着醫護人員心血與體溫的無可奈何的死亡報告,對不算年幼卻也明顯還太過年輕的少女來說太過殘忍了。所以醫生十分不忍地哄她随時可以打電話。悲恸到極緻時是會忘了禮貌的,所以她木木地接過去轉身便走。在醫生的幾番勸慰之下,她也隻是轉過身,眼眶越來越紅終究止不住淚,無限悲痛與迷茫蘊藏其中,卻隻是問出一句“我隻是想知道,一個人沒有了爸爸媽媽該怎麼辦?”多麼簡單的一個問題,可是在疫情期間哪一個習慣受父母庇護的小小少年沒有至少在一念間思索過這個令人不忍多想的問題。而在疫情當中,這樣一夜之間成為孤兒的孩子又有多少啊。這一句話竟是問出了未來何以為繼的沉重,令人無論如何輕松不了。
“我隻是想讓他們的生活盡可能按他們原定的軌道運行。疫情總是要結束的,他們還得生活。”隻能說,編劇真的很懂得怎麼用最簡單樸實的生活語言打動人心。感謝他們,記錄下了這一年多來中國人民的付出與艱辛,為這樣一件載入曆史記錄的重大事件留下了一份寶貴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