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重慶森林》和《花樣年華》,已經能大緻勾勒出王家衛的導演風格了(隻看了兩部也不确定概括的是否準确,之後看了更多也許會有新的收獲哈哈)。雖然personally不是特别喜歡這種風格,但是必須承認他的導演風格有着獨特的藝術價值(這也就是為什麼我看完之後選擇寫點東西記錄一下)。

觀影時最先注意到的必然是王家衛的攝影風格。他的攝影彰顯了他對傳統電影攝影理論的挑戰和反叛,非常風格化和個人化。他大量使用鏡面、玻璃和影子捕捉人物影像;選擇拍攝人物和物體的局部而非整體;采用遮擋物(如牆壁、欄杆、人的後腦勺等)遮擋鏡頭(遮擋物有時候會占畫面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是非常大膽的嘗試);使用抽幀、縮放、快速橫搖等技法處理影像等等。

這些風格化的攝影和場面調度技法的使用,恰恰體現和突出了王家衛獨特的叙事風格——叙事簡潔,大量留白。破碎的場景、簡潔的對白、片段式的剪輯都營造了一種暧昧而模糊的氛圍。王家衛的影像如同一塊塊破碎的拼圖,需要觀衆用自己的想象力補全事件的過程和邏輯。電影變成了一種傳遞影像的媒介,而觀衆則化身為媒介的解讀者,這種叙事模式激發了影像本身無限的被解讀的可能性。

配樂也是王家衛擅長的,他總是能挑選到适合影片的樂曲,将影片的氛圍渲染到極緻。兩首配樂的反複出現(Yumeji’s Theme & Quizas Quizas Quizas)給人深刻印象。Yumeji的出現象征着兩人間暗流湧動的情愫(主要出現在影片前半段),而Quizas的出現則象征着兩人的分離和絕望(這首歌我原來就很喜歡,歌詞仿佛就是為這部電影而寫)。(這裡順便提一下《重慶森林》裡讓我循環無數遍的California Dreaming,這首歌将那種輕飄飄、自由、dreamy的氛圍體現到了極緻)

克制攝影風格、簡潔叙述風格、絕佳配樂的共同作用下,主角之間的疏離感和孤獨感被凸顯得淋漓盡緻。無意間看見一個人這樣評價王家衛作品中的主角:“孤獨、自戀、遊離于整體之外但又無法擺脫自己的情欲”。我覺得诠釋得非常恰當。首先,影片中男女主角顯得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他們身處于這個社會、這個時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空虛、寂寞和孤獨。因此他們小心翼翼地試探着彼此,兩顆熾熱的心不斷靠近——然而這種試探也是極為克制的,暧昧而模糊。其次,兩人必然的情感悲劇以一種極為含蓄的方式展現,社會賦予他們的身份和枷鎖決定了他們終将漸行漸遠,最終,兩人又回到了最初孤獨而空虛的狀态。對方的出現讓彼此的生活變得不同,然而年華逝去,蓦然回首之時又忍不住嗟歎:“一切又有什麼不同呢?”

這部電影叙述的遠遠不止是一段愛情,王家衛使用獨屬于他的影像和對白,側面刻畫了當年香港的風貌——那疏離而寂寞的老香港。趁此機會,我想将王家衛和賈樟柯做個比較。兩位導演都講述故事的同時,花費大量精力用影像勾勒舊日的時光和城鎮(王家衛在本片中留住了老香港,賈樟柯留住了汾陽(《站台》)和三峽(《三峽好人》)),卻使用了截然不同的風格和手法。王家衛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他擅長美學和影像的實驗,傾向于用形式主義和先鋒主義的影像記錄過去。他鏡頭下的老香港是極為風格化和私人化的,如前文所述,他用影像展現了老香港的拼圖碎片,需要觀衆自己去拼湊、去解讀。賈樟柯則是一個現實主義者,他選擇用鏡頭如實地記錄舊日的社會、城鎮、群衆,留住那些消逝的舊日的影子。他電影的震撼力來自于影像的真實感和生命力。這兩種不同的影像風格都具有非常強的藝術和美學價值,都诠釋了“花樣年華”的内涵——曾經美好、燦爛而刻骨銘心的一切都已逝去,唯有鏡頭之中留存了那舊日時光。一股淡淡的哀傷不自覺地流露出來。(但是我個人喜歡賈樟柯一些,他用影像記錄了消逝的東西,他電影裡所飽含的生命力有着直擊心靈的力量(僅個人喜好)。)

王家衛的電影有太多可以解讀的東西了,今日就淺談到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