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要怎麼斷句?我最初以為是享用“飲食”的“男女”,那麼這部電影就會講因飲食而結緣的男女情侶,那樣就是愛情片了。後來發現海報上寫的是“飲”、“食”、“男”、“女”(eat,drink,man,woman),亦即整個标題被區分為了四個對象,而且還在主題一欄中赫然标注着“家庭”。看完之後才明白,雖然這部電影無處不在談人性對這四個對象的欲求,但最終所有的故事都以家庭這樣一個物理上和精神上的栖息地為場所表現出來,且每個人都無法擺脫與家庭的羁絆——其中有對回憶的執,有對親人的念。

多主角的電影往往可能在角色塑造上顧此失彼,但此片的諸多角色卻并不給人走馬觀花之感,而是各有風采。其中吳倩蓮飾演的家倩是最有魅力的角色,這一魅力不僅來自于其眉眼和舉止(雖然這些已經足夠攝人心魄),更來自于其視角下整個故事的波折和真谛被集中化地表現了出來:她愛得猛烈,卻也收得痛楚,她最先渴望離開,卻成為最後的留守者,她身着西裝沉浮商界,卻在最後穿上圍裙重回廚房。不過令我略有些失望的是,電影好像沒有交代清楚家珍的回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家甯又要如何面對自己的朋友?

“一起吃飯”這件事對中國家庭而言到底有多重要?以餐桌為場所,以吃飯為契機,以談話為内容,一個中國家庭的日常生活就這麼被支撐起來,大大小小的事情,在餐桌上或被坦白或被隐瞞,或得到争論或引發沉默,構成一個人在小時越發想逃離、長大後越發想重拾的回憶。聯系電影與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在晚輩的羽翼逐漸豐滿之時,這一場景對家庭的作用尤甚。

那麼,中國人要如何“一起吃飯”?中國人是隐晦的,是内斂的,不會以“有事要談”為由要求家人一起坐上桌,那就變成了一場會議。所以我們選擇烹饪,在菜肴中傾注愛意,甚至連我們的菜都大多是溫暖的。色香味打開的不僅是味蕾,更有心扉。從此,無數中國人以“一起吃飯”聯系起自己與家庭。如果說“男女”是人性普遍的欲望,那麼“飲食”則是我們中國人獨特的風味和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