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這個劇還挺哲學的。1️⃣世事皆是因果相續,因果不空,但起心動念都是機緣,或可改命。最後公冶寂無辭了魔神一劍,算是還了蕭凜被澹台燼刺殺的因果,澹台燼心存善念,幫助公冶寂無從堕魔的趨勢中掙脫,救了他。2️⃣人以為自己能驅使欲望,實則過猶不及,反而成為欲望的奴隸。最後谛冕和公冶寂無,一個想要借魔器獲得力量,一個想要借妖力獲得力量,卻都搭上了自己。3⃣最大的主題應該是因果不可改,但心性仍可改。魔神逃脫不了成為魔神的宿命,但他在每一次經曆中汲取了善良的力量,雖然結局無可更改,但是這過程中避免了許多殺戮與怨恨,而且已經是站在宿命之上看宿命了。如同最後他把蘇蘇打到星罰之中,一切都在他的安排之中,宿命是如此,但是人卻以意志主導了命運劇本演出的方式。4⃣渡人者自渡,自渡者渡人。魔神讓蘇蘇在星罰中成神,蘇蘇成神後也完成了魔神成神的最後之渡,蘇蘇的力量把魔神的衣服變成了白色,額間也畫上了了神才有的圖案。他們兩個如同藤蔓交織向上長成參天大樹那樣,每一次悲歡離合都在成長,都在互相成就。5⃣心念一動,命運随轉。魔神之所以叫做魔神,已經内涵了一念神魔之義,成魔成神是可以選擇的,而這一念抉擇如蝴蝶效應般能改變很多,世界與他人與自己都會被改變;這一念也很長,正如歌詞所寫——一生短,一念長。這一念雖隻是一瞬間的念頭,往後每次想起,成了千萬個瞬間,很長。一念的形成,由曾經發生過的許多事情所造成,且會影響後來的許多事情,(我不太懂佛家所講的三世平等,但感覺有點那意思了,時空不存在,過去現在未來是同時發生的?)6⃣以情為劍,化劫為解。前面那些點都是上升到哲學層面了,這一點或許比較落地一些。在景國那一世,蘇蘇以神髓換邪骨那裡,歌詞唱道——以情為劍,或可化劫為解。蘇蘇和澹台燼之間有情,更是愛,才能把看似不可能完成之事完成,比如往澹台燼心上打釘子,比如以神髓換邪骨,如果雙方沒有愛,互相不能忍讓包容,就不會有這麼多事情發生,直接互相一劍捅死對方完事。還有一句歌詞——如緣似劫無歇。其實世事皆如此,是對我們每個人和親人朋友的關系的寫照,是緣分使得我們有這樣那樣的聯系與關系,但是這其中的美好與不好皆是考驗。美好是讓我們學着更加有愛,才能創造更多美好,若是感受到美好之後一味貪嗔癡去索取,反而會把美好變成不好;不好是讓我們學着修正自己,更包容對方,對方或許在包容下被感化與我們共創美好,或許仍然固執己見,但是我們自己已做了所能做的,這時的劫就不再是劫,而是修煉心性的通關證明了。所以是機緣還是劫數都在人掌中,命運把曲譜放在人手上,演出喜悅或悲傷、平靜或嗔恨都是個人修為。7⃣一切唯心造。最後蘇蘇成神那裡,到達了一個沒有被同悲道所侵蝕的區域,這時初凰走出來說是因為蘇蘇看見,他們十二神才存在,這個幻境才存在。十二神早已隕落,是蘇蘇自己勘破無情道,認知和心性又上了一階,所以遇見了衆神之神識,其實都是她自心所想所見。8⃣同悲道和無情道。我對此有一些淺薄的理解。關于無情道,衆生有情,且為情掙紮不得解脫,無情道應該是明白了天地宇宙之規律,應該是老子所講的大道無情,一切都是意識所現,内心所感,宇宙隻有因果,一切悲歡苦樂是人自造自演,因為對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所感知到的情緒就是不一樣的,怎麼不是自造自演的呢。所以無情道應該就是對境不起心,不再為外物所影響而動心,也是孟子所講的不動心。同悲道在劇中的解釋是毀滅一切,讓一切歸于混沌。盤古開天地就講宇宙原先是一團混沌,經書也講無極生太極。混沌是初始形态,也應該是最高形态,所以道家講萬法歸一,佛家講應不起分别心。但是劇中的一切生靈包括魔神都不選擇同悲道,正如我們這個現實世界也不是一片混沌,人們熱衷于分别各種人事物。
本來想寫短評的,卻寫了這麼多。這個劇我兩年前就看了一半,而今是接着上次的看的。所以後面若有空,會從頭再看一遍,或許還會有新的感悟。
因果不空,化劫為解——深度分析此劇哲學觀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