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過經典反而無需班門弄斧 隻是一些個人想法的記錄:
1.完全以靜态圖像構建的影片看似消解了運鏡,實則是以極簡手段“放大”了運鏡——靜态單幀切換消解的僅僅是運鏡中“可預測”或是“具有合理性”的成分,以誇張的修辭擴大了信息密度卻又讓信息處于短時的不易被邏輯推理的觀測态。在這樣的立論中,Chris Marker采用了“剛柔并濟”的手法:“剛”是幀與幀直接切換,“柔”則是漸變過渡。二者結合能減輕對觀衆的壓迫,但二者都不具有天然的動态合理性。同樣地,這也讓一些鏡頭構圖乃至于畫外音在此天然被賦予了更深、更連續的含義。因此,從某個角度而言,如果Wong Kar-wai的手法是“病态的抽幀”,那麼純粹的靜态圖像構建其實是一種“高效且病态的抽幀”,是“将攝像降至絕對低速”的一種“集置”,對圖像質量與剪輯的線性結構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
2.看到影評人蓮實重彥的一篇訪談談到:“動畫畫面中缺乏那種‘正在拍攝活生生的被攝體’的緊張感。”這個問題在靜态圖片構建的影片中或許有着不一樣的闡述——因為圖片同樣不是“活動”的,并不能使人直觀觸及攝像的活動意圖。實際上,在極緻的構圖上,這種“緊張感”被回抛給了觀衆——被攝物動态的活性是觀衆“腦補”的,觀衆此時就是一個劇本和攝影機的絡合物。這也就是為何本部中在層層疊疊的女主角特寫的唯美場景中唯一的幾秒鐘動态鏡頭,以及結尾的男主角的跑動鏡頭中的加速蒙太奇,會格外具有親和力或代入感。而這與影片莫比烏斯式的劇本行進(時間維度)以及“間離”的左岸派氛圍,又無疑是相得益彰的。
3.“當你凝視電影的時候,電影也在凝視你。”反複出現的陰冷、詭谲、惶恐、确幸的回視鏡頭銜接,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即使這個故事本身在時間上是閉環的,觀衆仍然可以以“莊周夢蝶”的姿态“參與”到影片中,這與第二點是“循環論證”的強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