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韋爾——拯救者

珍妮特·維納——毀滅者

亞倫——變形者

肖内斯——權力者

神父——堕落者

我會從創作者的文本層面解讀這部豆瓣評分8.5的秘密。如果你沒看懂,請多看幾遍,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論點,歡迎評論區一起探讨!

...
一級恐懼

《一級恐懼》——片名解讀

人最大的恐懼來自于對未知的恐懼。Primal Fear翻譯過來是原始恐懼,也就是人對未知世界的恐懼,進一步延伸可以理解為因為無所不知而導緻無知的恐懼。原始恐懼帶有毀滅和希望破滅的延伸涵義。放在故事裡馬丁·維爾自以為做了好事,承擔了救贖主的角色,可是在結局,工作的敏感讓他發現了亞倫的破綻,原來亞倫一直在表演,我們以為我們了解了一個人,其實我們根本不了解,甚至我們都無法完全了解自己。

...
你所看到的真相也許包裹着讓你無法分辨的外衣

罪行與罪性

罪行:因控制不住行為導緻違反法律和道德的行動,緻他人受到傷害甚至死亡。簡單理解就是種種不道德的行為,在片中具體指向神父強迫亞倫進行性犯罪,導緻亞倫“性虐待”殺死了神父。

罪性:人類與生俱來的道德缺陷,如自私,貪婪,嫉妒,憤怒,報複、淫亂、撒謊等等,天主教裡的七宗罪指的就是罪性。是無法靠意志消除的帶有先天性的道德弱點。片中具體指向亞倫對所有角色和觀衆撒了一個彌天大謊,他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脫罪而行的。

...
主教被衆人衆星拱月般圍在一起享受高光榮耀時刻

審判:

故事是個法庭懸疑片,故事着重描寫亞倫究竟有沒有罪,如何定罪,最後判定的結果如何。人一旦犯了罪,必定會面臨審判,審判的角色讓位給了大法官和觀衆。隻要是審判就總有公平和不公平的聲音出現,因為是人就有犯錯之時。更何況人所判定的公平和公義難道就真的公平嗎?自古冤假錯案從來沒有間斷過,人既然承擔了審判者的角色就必然面臨律法帶給罪人懲罰性的後果,法律的重要義務是給犯罪之人施以懲罰,法律無法讓罪人得到拯救,而道德 同樣無法承擔起救贖的責任。片中的大律師馬丁是個很好地例子,他想要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識和經驗幫助亞倫脫罪,拯救這個看似無害且無辜可憐的年輕孩子,但是最後他被這個自己一心要拯救的人戲耍了。

律法可以審判罪行,但無法審判罪性,罪性人人都有,天天在犯,可真正能消除二者的又是什麼呢?如果法律無法拯救人,道德無法拯救人,那人類的出路在哪?(答案後續揭曉)

...
神父猶如父親(也有上帝天父之意)

人性:

性善論:人之初,性本善。人類超越萬物生靈的靈魂屬性,屬于超我範疇。人性向善,片中的代表是大律師馬丁,堅信人性善,從而讓任何擁有自由主義身份的公民享有法律帶給他們的辯護權力,

性惡論:人類天生帶有的動物本能屬性,生而為人的本我範疇。具體指向了人性貪婪和堕落。

代表至高道德之上的神父,和權錢交易、虛僞堂皇的前州檢察長肖内斯。

最極緻、最颠覆、最不可測的是所有人認為無辜者的亞倫,竟然比任何人都詭詐,他的天才表演騙過了所有人,甚至一心想成為救贖主的馬丁,撒旦誘惑夏娃堕落也是用了欺騙的手段,從此人類被上帝趕出伊甸園,永遠在失落中品嘗失去天堂的痛苦。

人性不可考驗,也不可随意測度人性,因為靠着肉體,意志永遠無法戰勝肉體的堕落和靈魂的軟弱,因為一旦涉及死亡,人的恐懼之心,為了擺脫死亡的恐懼,人的罪性就會顯露,撒謊、欺騙、隐瞞、作假見證、亵渎、複仇、嫉妒······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無人識透。亞倫非常好的為我們驗證了這一點。

...
高潮的法庭決鬥

故事的三重層次

第一層——故事層面:

全片129分鐘充滿了懸念,副線故事的障眼法,擾亂視聽,讓故事真真假假,無法分辨。本以為馬丁幫助弱者亞倫戰勝了社會精英,取得了平民勝利,馬丁也成為了中産階級英雄,但意外是亞倫在130分鐘時間裡都在演戲,完全是為了脫罪表演出來的荒誕劇,馬丁整個被耍了。

關于故事層面我就不多劇透,大家都能看懂。

第二層——價值層面:

律法被颠覆,真正有罪的得到寬恕,沒有遭受嚴厲審判,主角價值觀崩塌。故事寓言的效果在最後的結局大反轉顯現出來。

殺死法律:法律已經失效,法律審判一個罪人,最後法律竟然放走了罪人。

亞倫用自己自導自演出來的荒誕劇,将國家法律玩弄鼓掌之中,法律反而起了幫兇的作用,法律似乎不再起到它本應盡到的責任和懲罰效果。

殺死道義:馬丁承擔了道義救贖者的角色,可是他一心苦苦追求的救贖最後确實一場空,被一個極善于表演的惡人捉弄了。體現了人生的荒誕和世界的虛無,一切到頭來都沒有意義。

殺死父權——反抗父權的霸權和淫威。俄狄浦斯情節的真實再現,亞倫口口聲聲說神父就像個父親,是個好人,但他竟然殺死了這個口中的“好人”,完成了弑父情節。

殺死神權——上帝已死,無能能救。

上帝已經不存在這個世界,上帝的代言人神父也已經跟世界勾結,随從肉體一起堕落。如果連神父這種宗教領袖都無法令人相信,我們還能信什麼?亞倫隻有相信自己,自己才是神,他要自己編排一出戲,将上帝拉下神壇,把自己打造成神,結果他真的成功了。

亞倫最後對馬丁說的一套成功話,不就是驗證自己才是神的最好見證嗎?他從不相信愛能救贖,他相信愛能傷人,這套信仰完全是反社會,反人性,反宗教的撒旦觀點。但是亞倫勝利了,他戴着勝利的冠冕嘲弄着失落的馬丁,他打造的自我神話颠覆了觀衆的信仰:如果愛能傷人,我們還能信什麼?

第三層——哲學層面:

馬丁發現自己千辛萬苦要拯救的無辜男孩竟然是個謊話連篇的大騙子,用自己的弱小和裝可憐騙過了這個身經百戰的專業律師,主角掉進了虛無主義的深淵。整個故事完全是個陷阱和騙局,導演揭露了人性的虛僞和詭詐。人為了達到脫罪的目的可以無所不用其極,甚至連自己的救贖主都被騙了,一切都毫無意義,一切都是虛空,都是捕風。我想導演之所以設置這樣的結局 當然不是僅僅為了反轉而反轉,還有更高層次的考量就是在美國這個自由主義至上的國家,有着完善的陪審團制度,保護人權,保護民主法治。但是在這個自由主義的偉大國家,出現這種犯罪又能脫罪的高智商邪惡分子(想起了《七宗罪》的結局,同樣掉進了虛無主義),那法律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
變身(變形)

導演的表達:

律法無法救人(法律寬恕了有罪的亞倫,反而喪失了社會公義);

神父也無法救人(神父是個假冒僞善和道貌岸然的變态狂);

上帝也無法救人,因為上帝已死(上帝的代理人神父被殺),;

在崇拜自由主義,個人至上主義的美國,最終的結局都是希望和救贖的幻滅,一切都是虛空的虛空。

沒有救贖主,沒有善人,每個人都帶着貪婪和恐懼的本相:貪圖名利的馬丁,貪圖權力的珍妮特,恐懼腐敗醜聞的前州檢察長肖内斯,性變态的神父以及詭詐的亞倫,故事裡沒有一個完人,即便是主角想要成為一個救贖主,讓自己成為道義上的至聖者,想用自己的愛去救贖失落者,最後也因為看到真相讓自己的信仰崩塌,他信奉的那套人性善論從象牙塔掉進泥潭。所以導演給出的世界本相就是這是個邪惡和堕落的世界,沒有一個完全的善人,每個看似道義的角色都不免落入虛無陷阱,最後都會卷入虛無的漩渦。很多時候我們盲目追求的東西,到頭來竟是一場空。

那問題來了,既然如此,我們人類該去向何方?人生既然荒謬且世界虛空,那人存在于世的意義在哪裡?這的确是個問題,導演也在故事中提出了問題,如果你隻看到了前兩層,希望你能多思考一下,為何導演會設置這樣一個結局?

在這裡,我給出我個人的答案:曆史終結于人想成為神,未來人類的毀滅與否取決于人類的良知。

總結:美國電影好看就在于,

一是滿足感官體驗的快感和爽感,這是商業類型片具有的商業屬性,

二是警戒和啟示,不是教條主義的說教,而是給以一個結果,觀衆自行去評判。

三是隻負責提出問題,不負責給答案。故事裡永遠都是人類終極意義的哲思,這是好萊塢創作者們的高明之處,的确需要我們好好學習。

原創影評!歡迎您在評論區留言,希望我們都能夠在電影中找到知己,找到屬于自己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