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老馬翻車在前,這次對雷導調低了預期(近三年最期待的電影啊),但還是被狠狠雷到了。如果說《花月殺手》是平庸的裹腳布,那麼《拿破侖》有種弄巧成拙的惡意,讓披在凱旋門上的宣傳海報像一坨扣在法國和曆史頭上的屎。
作為非原教旨主義拿粉,我不介意改編史實或強調人格某一方面,畢竟電影是演義,但成立與否是另一回事。雷導的《角鬥士》和《天國王朝》都有幅度不小的改動,至少借着曆史的殼完成了西式價值觀叙事。而《拿破侖》的魔改基于非常刻闆的理解——暴戾的希特勒、猥瑣的舔狗、神經質的小醜,并以譏諷的口吻呈現得非常擰巴。
諷刺喜劇未嘗不能另辟蹊徑,但比起《斯大林之死》的圓滑和徹底,雷導顯然沒在喜劇和正劇間做好平衡,對拿破侖陰暗面的扭曲和誇大與對他軍事政治才能及人格魅力的忽視在互相打臉,極盡戲谑之餘無力解釋這樣一個窩囊的小人物是如何爬到高位的——不光因,缺乏層次的細碎叙事也沒畫好命運軌迹的果,拿破侖似乎莫名其妙就戴上了皇冠,民法典更是直接略過。也許四小時的導剪版能填補表層的叙事漏洞,但深深根植的盎撒式的傲慢與偏見我看是改不了了……
以拿破侖和約瑟芬的感情為軸也未嘗不能另辟蹊徑,但比起《魅影縫匠》浪漫又病态的虐戀關系,本片的改編已經離譜到拿破侖兩次回國的重要抉擇竟出于對“妻子不忠”的憤懑,雄才偉略和曆史洪流統統讓位于精蟲上腦……華金和凡妮莎的表演很出色,但缺乏化學反應,無法讓這段情感線索具有足夠的說服力。
本片真正着墨的有三場戰役,都很能體現作者态度:土倫戰役(一炮而紅下的青澀懦弱)、奧斯特裡茨會戰(冷血殺戮蓋過軍事謀略)、滑鐵盧戰役(榮光不再的手下敗将)。盡管對簡化了真實戰況,但大場面調度和節奏把握還能體現雷導的水準,觀賞性有一定保障。
作為“繼庫布裡克後最傑出的視覺大師”和他的迷弟,雷導本來有機會繼承庫布裡克的遺志,完成他“the greatest movie never made”的,但現在看來隻是“本來”了。昨晚讀了庫布裡克的劇本,發現情節選取、台詞處理甚至蒙太奇都有非常多的相似,很難不懷疑編導都看過這一版本。庫布裡克對拿破侖的理解非常全面,這是基于他在整整兩年間閱讀數百本文獻和實地考察的巨大心血,為了實現客觀的曆史厚重感,劇本至少三分之一都在用今已不屑的旁白,不少精辟對白也取自史料,原計劃分為兩部三個小時的史詩,現在隻剩148頁的拍攝劇本和上萬卡片的資料庫。相比之下,雷導的版本頗有“嘩衆取寵”的粗淺之感,庫布裡克現成的充實感情線也給老雷拍成了難以信服的奇情史,讓人深感惋惜,為雷德利·斯科特的失望之作惋惜,更為庫布裡克未拍成的巨作惋惜,也為其他巨匠的未竟之志惋惜:
奧遜·威爾斯的《黑暗之心》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萊昂内的《列甯格勒900天》
胡金铨的《華工血淚史》
楊德昌的《追風》
今敏的《造夢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