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是席導的原因,我無法客觀評價,看《小媽媽》就像是做了一個夢,一個醒來共情得淚流滿面的夢。第一次接觸席導,是因為《燒女圖》,當時看完不知怎麼就狠狠愛上了。那一句回過頭來,再看一次吧的詩人般的藝術性告别;那種我從孤獨中體會到您所說的自由,但若是沒有您,那自由便毫無意義的熾熱的燃燒着的愛意;那夜不要睡,我們把它畫下來的篝火晚會和蠟燭裙擺都讓人狠狠破防。女性凝視、女性主演主創總能有意想不到的方法展示一個溫情的世界,小媽媽也不例外,在我看來甚至比燒女圖更佳。
看小媽媽的時候很想哭,但忍住了,看完了以後越想越難過,我就是想到如果我八歲,碰見八歲的媽媽,這個設定真的太容易哭了,你看着這個跟你一般大的小女孩,她根本不知道,以後為了養育你要經曆怎樣的苦,是無數女人都會經曆的苦。
其實女兒看到小時候的媽媽的第一眼就已經認出來了,小媽媽也一定看出來了吧:
我是你的女兒/你是我的未來嗎/我跟随你的道路而來/我已經在想你了/你不是我痛苦的來源
太好哭了吧,之所以會感觸頗深,我想是因為我想到了我的媽媽。跟你好,李煥英相比,不同于李爸的工具人角色,小媽媽裡面女兒跟父親的互動很自然,做飯、玩玩具、跨胡子包括那次女兒說給我講講你們小時候的事情吧的談話中父親悄悄說出小時候害怕爸爸的秘密。你好,李煥英讓我很破防的一點是關注了媽媽成為媽媽之前,她也是一個女孩啊。我又想起了當時看劇場版哭得要死,在電影院看完又哭了,再看一次劇場版哭得更厲害了,還有在斐媽唱的主題曲萱草花評論被翻牌激動得不行。小媽媽則采用了奇幻的劇情設定,外婆-媽媽-女兒的主線設定貫穿了整個七十二分鐘的電影,外婆去世後,媽媽和女兒加爸爸去整理外婆的遺物,媽媽過于悲痛先行離開了房子,女兒跟爸爸繼續相處。那個線球玩具就好像是一根繩索,将女兒和小時候的媽媽聯系在一起,女兒和小媽媽之間開展了一段短暫而親密的情誼。
母親的身影,總是這麼近,又那麼遠,我想進入小媽媽細膩溫情的童夢般的時空架構中。我小的時候聽過很多媽媽的故事,在她的講述中,我感受得到她的童年時是快樂幸福的,我想認識小時候的她,想看看我們的相像,想成為她的好朋友,想分享她的悲喜。我的媽媽在我十五歲的時候離開了我,我很感謝她十五年來的陪伴與愛。在那之後,我很少夢到她,現在有時候想起還是會哭得厲害。我記得外婆離開時,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媽媽哭,我也記得媽媽走後,因為我們是每年全家必會去看望太公太婆的(媽媽的祖父祖母),時間什麼的都很固定,那一年沒有去,太公太婆可能也知道我們瞞着他們是為什麼,兩人不久也離開了。
诶不得不說有時候,血緣紐帶聯系真的是一種很神奇的東西,小媽媽的結局是女兒還可以跟小媽媽和外婆告别,再見到媽媽的時候,叫的也不是媽媽而是媽媽的名字,而媽媽也不是叫女兒,而是叫外婆(媽媽的媽媽)的名字,因為女兒和外婆名字是一樣的,再緊緊相擁。
曾經有人告訴我,敏感是天賦,最近經常有一些很私人化的念頭蹦出來,又苦于不能随時都被我記錄下來,前幾天過完十九歲生日,感覺又想了很多東西,打算不定時出些更新,讓大家看看我日新月異的生活好了。
感謝造夢者席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