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這麼看這部紀錄片的:

1. 鬥牛士的視角:一個孤獨的表演機器

對鬥牛士雷伊來說,電影展現的不是一個活生生的、有七情六欲的人,更像一台為鬥牛而存在的精密儀器。

“下班”與“上班”的界限模糊:電影裡沒有采訪,他不跟鏡頭說話。這意味着我們永遠看不到他“真實的”内心。他在車裡發呆,在酒店默默換下血衣——這些“下班”時間,他看起來依然是空洞、抽離的,仿佛靈魂還留在鬥牛場。他的“人格”被完全隐藏了,隻剩下“功能”。

重複的儀式就是他的全部人生!對他的每一次出場,準備、祈禱、入場、戰鬥……都像一場編排好的儀式。他的人生就是由這一場接一場重複的、以命相搏的表演構成的。他存在的意義,隻在面對公牛的那十幾分鐘裡才能被證明。所以片名“寂寞的午後”特别諷刺——他身處山呼海嘯的人群中心,但精神上絕對孤獨,因為死亡的壓力隻有他一個人承擔。

2. 牛的視角:一個純粹的悲劇犧牲品

電影雖然主角是鬥牛士,但它用一個聰明的開頭就奠定了牛的悲劇底色。

無知與必然的死亡:開場是一頭牛在夜晚的田野裡,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命運。這個鏡頭一下子就把同情心拉到了牛這邊。它不是一個符号化的“猛獸”,而是一個無辜的、被強行拖入人類殘酷儀式的生命。

被迫的“共舞”:在鬥牛士看來是“藝術”與“勇氣”的舞蹈,對牛來說就是一場至死方休的折磨與虐殺。電影沒有回避這種殘酷,所以即使你反感鬥牛,看到牛差點刺中鬥牛士時,也會本能地一顫——這揭示了最原始的悖論:在這個儀式裡,無論人還是牛,都是暴力的受害者,隻不過一個主動,一個被動。

3. 觀衆的視角:悖論的中心,人性的鏡子

觀衆在這部電影裡,是理解整個事件人性悖論的關鍵。

“我們”在為什麼歡呼? 觀衆的存在,讓鬥牛從單純的屠殺變成了一種“表演藝術”。他們的歡呼和沉默,賦予了這場殺戮以“意義”和“價值”。鬥牛士的榮耀、孤獨、乃至他的人生,都是由觀衆的目光所定義的。

人性的矛盾在此暴露無遺:作為看電影的我們,就處在和現場觀衆一樣的位置。我們被鬥牛士的勇氣和優雅(如果覺得有的話)所震撼,同時又為牛的痛苦而心生憐憫。這種矛盾心理,正是鬥牛這項活動最核心的悖論:

我們贊美的是在絕對危險面前展現的鎮定與美,但這種美,卻必須建立在對另一個生命的殘忍剝奪之上。

鬥牛士在追求極緻的個人英雄主義,但他的行為在道德上卻站不住腳。

我們(觀衆)在消費這種暴力,并把它美學化,從而減輕了自己的道德負罪感。

總結一下:

這部紀錄片之所以“智力上令人困惑”,就是因為它沒有給出簡單的答案。它隻是冷峻地呈現:

對一個人來說,他通過一個殘酷的儀式尋找生命的意義,最終活成了儀式本身,無比孤獨。

· 對一頭牛來說,它是這個儀式裡最純粹、最無辜的悲劇。

· 而對我們觀衆來說,電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自身對于暴力、藝術、傳統和人性的複雜且常常自相矛盾的态度。我們既被殘忍所驚吓,又被勇氣所吸引,這種撕扯感,可能就是這部電影最想讓我們品味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