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的小孩都有過以下經曆:睡前對黑暗的恐懼,黑夜裡一切聲音光影都被放大;或者醉酒歸家的父親顯得陌生可怖;或者偶然目睹母親經期出血,也會以為是重病要死。那是我們認知有限感官卻異常敏感的時期。等我們長大了,卻把容易這些感覺忘得幹幹淨淨。

初次看下來這部電影仿佛故弄玄虛、裝神弄鬼、情節拖沓。比如屋裡的怪物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有時像與主人 Todd “互相轉化” ?老宅空間也怪,外觀上看不到哪來森林和洞穴,人(主人、鄰居)行為還常常古怪。電視根本看不懂。很多驚悚情節莫名其妙,這也是很多差評集中所在。

但這其實是一封寫給“敏感細膩、又忠誠愛主”的狗狗的情書。正如片尾彩蛋導演的開場:“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你的狗會盯着空角落發呆、無緣無故地狂叫、或者死活不下地下室?”這部電影不僅僅是把鏡頭高度降到狗的視線,更是把視覺、聽覺、嗅覺、認知、乃至時間感都切到狗的身體裡,導演用各種誇張的手法:強化刺激、放大視覺、異化聽覺、具化嗅覺、愚化認知、減慢時間讓我們親身體驗一次“高敏狗”的世界。

(以下嚴重劇透慎入)

一旦我們接受了這樣的感知放大的設定,電影一切的奇怪都能解釋得通了。

Todd 喝了點酒上樓踉跄:在 Indy 的時間裡被“拉長”,變成一個陌生人危險逼近;Todd 咳了一點血:對“超級鼻子”來說,像恐怖的“噴血”;Todd 睡覺短暫停頓呼吸在 Indy 的主觀鏡頭裡,像“窒息了好幾分鐘”;Todd 抱着 Indy 想安撫:對一隻高度警覺的狗來說,這種擁抱反而像“束縛擠壓”;當 Todd 踉跄、用頭撞門,這些行為與熟悉的“安全人類”不匹配,Indy 的大腦就把他識别為陌生/怪物;戶外狗屋内部卻看起來巨大,因為鏡頭高度與空間感被誇張;電視一直在放雪花點:狗不懂語言,人類對白=不可理解的噪聲……

同時電影裡的一些事物也可以有了更合理的解釋:

Todd手臂上滲血的紗布—實際隻是創可貼放大了
陰森密林 → 其實隻是後院草坪+灌木
潮濕泥洞 → 發黴的地下室一角
漆黑樹洞 → 院子裡一個老鼠洞
“狐狸” → 很可能就是老鼠/小型齧齒
Indy “看到”祖父和他的狗 → 更像是嗅到殘留氣味後,在腦内生成的場景
主人因病“異樣”(咳血、踉跄、撞門) → 在高敏狗眼裡=被某種東西“占據”,這就是“鬼”的化身

如果把濾鏡摘掉,這夜很可能稀松平常:

Todd 身體抱恙但遠未絕症,帶 Indy 搬到祖宅。白天在後院轉轉撒尿,遇見鄰居擺捕鼠夾。晚上 Todd 微醺回家,踉跄上樓,小狗躲床底一陣才敢出來。起夜不熟路撞了門。

第二天indy在倉庫找到了祖父和之前狗狗的氣味。主人還去了醫院,indy無法理解以為主人病入膏肓。夜晚Indy 過度警覺,連被擁抱都更焦躁,最終咬人被“關禁閉”,它看到兔子躲窗去追結果中了陷阱。Todd 怒氣把它鎖到屋外的狗屋,又應激掙脫,撞翻狗屋。擔心主人死去想潛回地下室卻誤入地下室。清晨 Vera 到,心疼地站在地下室口呼喚,Indy 回望黑暗,跟她一起離開。

這不是“怪物作祟”,而是愛與焦慮如何在一隻高敏狗的感官裡,被擴音到全世界都在咆哮。人類覺得“詭異”的畫面與情節,是狗的時間與感知:時間被拉長、氣味變成畫面、安撫像束縛、熟人一旦越界就成“他者”。當我們從這種視角回看童年的黑暗記憶,那些不合邏輯、卻強烈到失真的恐懼,其實都說得通了。

——這也是為什麼,最後 Indy 在地窖口那一眼,既像與黑暗道别,也像每一個人在對“童年恐懼”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