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後最大的感覺就是《沙丘part2》絕非單純的科幻片,它的重點絕不僅僅是滿足觀衆對外星冒險的期待。在看過本片後,最容易聯想到的并不是《星球大戰》《星際迷航》,而是《阿拉伯的勞倫斯》《賓虛》,這便是最好的證明。

對片中主要勢力的塑造是讓本片突出的一大原因。縱觀目前的《沙丘》兩部曲,權勢滔天的三股勢力貫穿始終,即厄崔迪家族、哈克南家族、帕迪沙皇帝。

在片中,厄崔迪家族經曆了首部中的大掃蕩,隻有保羅、傑西卡和哥尼留在了厄拉科斯。對于這三人來說,唯一的出路就是與弗雷曼人聯手,從而在惡劣環境和哈克南人的獵殺中生存,并尋求複仇。基于這點,我們來看看片中對三人的表現手法:

保羅原本一心複仇,卻在朝夕相處中對弗雷曼人産生了感情。從認識沙丘,到與弗雷曼人并肩作戰、與契尼相愛、駕馭沙蟲,導演用超過一個小時的時間刻畫了上述情節,讓保羅與厄拉科斯融為一體,把從敬畏到珍惜的情感變化刻畫得入木三分;傑西卡仍然笃信姐妹會的教條,想要不遺餘力地把保羅推到權力制高點,成為魁薩茨·哈德拉克。借助姐妹會在厄拉科斯傳播的預言,她成為了聖母,這更使她在弗雷曼人中暢行無阻、事半功倍,在片中她顯得陌生而危險;哥尼成為了走私徒,對厄拉科斯的習俗完全是門外漢。對這三個人,維倫紐瓦運用了樸素而細膩的鏡頭語言,讓他們與厄拉科斯相互了解、相互融入,情感基調時而激蕩、時而輕柔、同時也有诙諧。借助平實的叙事手法,達成了相當可信的塑造。

...
這場戲過後保羅獲得了伊巴德之眼

再來看一下對哈克南家族的塑造:視覺風格上,維倫紐瓦又一次把自己在《沙丘》系列堅持的單一色彩原則貫徹到了極緻,不僅沙丘的色彩是單調的,桀迪主星的色調更是純黑白的,最多還有點深藍。三角形的鬥獸場布滿狂熱的觀衆,鏡頭緩緩升起顯露出形狀規整的觀禮台。粗野主義的建築矗立在城市的中心,像是伏地的巨人。工業化的整齊線條和金屬質感讓人輕易關聯到遠去的蘇聯。因此如果說厄拉科斯在本片中是個包容的家園的話,那桀迪主星就是疏離的死城。配樂亦有極為強烈的對比,比起用(自制)長笛聲、女聲吟唱和沉重鼓點所創造的沙漠呼吸般的厄拉科斯曲風,哈克南的一切配樂都像是通上了超負荷的電流,猙獰着、扭曲着,像是正在撕扯獵物的猛獸,配以猛烈而有節奏的鼓點,與畫面所呈現出的蘇聯+羅馬的特質共同營造了強烈的壓迫感。嗜血好戰、不近人情、心狠手辣、遍布權謀的哈克南勢力,亦以獨特的形式呈現在觀衆面前。

...
大蜘蛛般的建築和肅穆的軍隊

皇帝勢力雖然在Part1就以薩多卡的出場得到展現,但直到part2觀衆才見到皇帝真容。承擔這部分塑造功能的主要是鏡頭。皇帝初臨厄拉科斯與哈克南男爵會面時的第一個室内全景鏡頭想必讓很多人記憶猶新,但它的出現同時也進一步強調了一個細節——皇帝在他自己星球(凱坦星)上的時候,觀衆隻能看到特寫近景和中景鏡頭,并從這些鏡頭中零星地獲取凱坦星的信息,然而,相當有限。通過以上對比,不難發現這種景别的選取是有意而為的。在厄崔迪與哈克南兩大家族的争鬥中,皇帝看似把雷托·厄崔迪視為己出,實則出于維護自己權力的考量暗中組織對厄崔迪家族的屠殺,不顯山露水、不輕舉妄動、不輕易出面,是皇帝的主要特征。因此,特寫鏡頭的作用便是保留皇帝的神秘感,讓觀衆除了他的政治決定以外,無法獲知任何有關他本人的信息,所以諸如整體皇家園林的景觀、建築的風格,以及一切能讓人刺探到他為人的要素,全都必須要隐去;或者也有另一種可能,皇帝大勢已去,他的謀略早已喂不飽自己的野心,以至于決策一經提出就遭到女兒和聖母的雙重反駁。因此,在面對在自己之下的其他領主時還勉強存在的威嚴(亦即室内全景的壓迫),在私下(亦即近乎無情的特寫與虛焦)早已蕩然無存,皇帝早已淪為在一個人的世界裡懷念過往輝煌的的老頭。

...
長得像豎鋸的皇帝大爺

接下來集中地誇一下本片的技術配置:

攝影:想不出能競争奧斯卡的主。個人最喜歡初次作戰、遠景敢死隊沖鋒和結尾刀戰。格雷格·弗萊瑟的畫面總是兼具簡潔、真實感和表現力。

特效:在如今好萊塢對特效行業的種種壓制之下,本片的特效依然是絕對意義上的頂尖。包括但不限于制作難度極大的沙塵和皇帝的球形鏡子飛船,以及各種能讓人感受到用心的細節,如沙地爬蟲運轉時積在履帶上部的灰塵和沙蟲體表的紋路。

配樂:溫柔、邪曲與神秘在曲中交錯。奮起時恍惚雷霆萬鈞,靜谧時能聽到香料拂動。在漢斯的曲中,厄拉科斯是荒漠也是家園。主題曲譜得是真好。

音效:火箭彈劃破空氣擊中撲翼飛機、小沙蟲叫聲、攻擊香料基地前的暗号,足矣。

藝術指導:貢獻了堪稱年度名場面的菲德-羅薩鬥獸場場景,創造了詭谲的哈克南煙花和巨大的工業建築,弗雷曼壁畫、地下城、皇位等等諸多環境設計讓人拍案叫絕。

服裝設計:決戰後部分,女性角色全員擋臉,酷到沒話說,每件都能直接當作名牌出售。

...
很邪典的氣質

...
大鐵鍊子

以上硬件配置統統好到讓人沒話說,基本可以提前一年鎖定奧斯卡了。當然一切都歸功于系列對原著和現實幾乎偏執的忠誠,一切去奇觀化,努力達到最可信、最具有現實基底的呈現。

接下來重點誇維倫紐瓦老師。N刷過《沙丘part1》的觀衆應該對那些先鋒的剪輯點記憶猶新,而在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沙丘part1》成為了一部很“炫技”的作品(當然不表貶義),這種“炫技”當然是可以被理解的,畢竟面對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創作者有責任要靠視聽語言幫助觀衆帶入故事。而到了《沙丘part2》,維倫紐瓦舍棄了各種炫技,除了更加豐富的環境設計外,他在配樂、剪輯、導演技法上都在做減法。同時,叙事手法也更加趨于複古,不強調節奏的緊湊、視點切換的絲滑,而是強化段落性和獨立性,不去設置調節性、解釋性的串場,而是讓每一場戲都得到充分刻畫。因此,本片的節奏在一定程度上确實是不友好的,但單看每場戲,都會感受到其應有的分量。片中最炫酷的戲分,大概就是沙蟲俯沖和一看就很難拍的長鏡頭肉搏吧,但即使是這些看似大有可“炫”的場景當中,維倫紐瓦也是克制的,為了說故事,他不斷在場面上退讓,在作者性上自我隐身。但他依然相信自己創造的沙丘世界已經是力所能及的最高點,因此,他拒絕因商業化而讓步。現在的成片,便是維倫紐瓦同時與商業性和作者性博弈的産物。《沙丘part1》在宣傳時被稱為“大銀幕情書”,是強調那些極緻的電影體驗;而褪去奇觀、克制創作者自我顯影的《沙丘part2》則是完全在引領觀衆靠近那個複雜世界裡的愛恨情仇。

...
這兩位承包了絕大部分的戲劇張力

在所有能拿到中高預算的導演中,維倫紐瓦是最清楚如何通過各種各樣的技術手段來還原故事全貌的。他在最謙卑地讓自己服務故事的前提下,再以最獨特的姿态把自己的理解注入到影片的方方面面。由此,他拍出了一部又一部作者風商業片。“作者”和“商業”的平衡到底多難把握,看看如今脫節的商業片/文藝片市場便知。過于商業,則泯然衆人,看過即忘;過于作者,則受衆過小,難以出圈。去年比較成功的有個魏書鈞,而維倫紐瓦從《囚徒》開始,已經在這條路上走過了十年。或許對比諾蘭,牛蛙的這十年并不長也并不閃耀;但他不斷适應、不斷改變,永遠嘗試新事物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我也欣慰地看到,牛蛙在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理解他,理解他的風格,更理解他的執著。他絕沒有活在諾蘭、卡梅隆這類技術大佬的陰影之下,而是一直不斷地求新求變,試圖找到一條新的道路。從這種方面來看,牛蛙确實給了我莫大的力量。

永遠期待《與拉瑪相會》《沙丘part3》《克麗奧佩特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