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文件發現的2020年8月16日完成的《公共政策學》課程影評作業,未修改,僅以此記錄四年前的寫作。

關于《犬之島》

這是一場發生在未來時空的動物流感,坐标日本希崎市,這場流感跨越了種族限制,甚至能傳給人類。連任六屆的小林市長頒布了狗狗流放法案以應對犬流感的肆虐,這個法案将城市裡的所有犬類都投放到了“垃圾島”之上,任它們自生自滅,于是,連帶着原本錦衣玉食的家養狗,都成為了要在垃圾堆裡找食物吃的流浪狗。沒有一個人敢去垃圾島找回自己的狗,但市長的養子,卻獨自駕駛飛機踏上了尋找自己的護衛犬的旅程,故事由此拉開序幕……藝術來源于現實,電影亦如此,讓現實多了一種可能而又給人啟迪。

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在公共危機過程中,官方決策者政府部門如何進行科學的政策決策?回顧電影,我們可以發現一些問題。按照政策制定理論,“第一步,發現和定義問題;第二步,确定決策目标;第三步,制定備選方案;第四步,評價備選方案;第五步,方案抉擇,形成最終決策。” 劇中的問題即是發生了犬瘟疫,人類健康受威脅,決策目标是解決犬瘟疫,但并沒有制定備選方案更别提評價備選方案了。

為什麼沒有備選方案呢?一個重要原因受到了政策環境中政治傳統與政治文化的影響,掌權者是貓派,想要滅絕犬類,古時,因野狗泛濫,當時的小林政權對它們進行圍殺,在滅絕的危急關頭一位少年武士拯救了野狗們,但野狗們也從此被馴化與人類和平相處。這次的決策更像是複制過去對犬類的圍剿,是當權者的陰謀。

投犬垃圾島的法案,是由公民投票通過的。小林市長發表自己意見後,又以“我們尊重不同意見”介紹了一位人物——渡邊教授,教授反對這項法案,并提出将會盡快研發疫苗解決犬瘟疫,“我們不能這樣對待我們的摯友,在他們需要的時候”。但在恐慌之中的大衆并不能理性思考,有人還朝着教授扔東西進行人身攻擊,教授講話甚至加快了法案的通過。。

這一片段用反例啟示着我們,如何保證公共理性的存在?如何科學決策?我認為需要有由專業人員組成的智庫、廣泛聽取民衆意見以及政府的監督制衡機構。影片中的渡邊教授就是一位專業智庫級别人士,他有能力也有信心解決犬瘟疫,但政府沒有采納他的意見,甚至表面尊重背後安排人用壽司毒死了教授。當然,反對的人不止教授一人,這些人看到遭打壓的下場選擇了沉默。但想要科學決策,政府需要廣泛聽取民衆意見尤其要關注少數人的聲音。這裡的政府一手遮天,權勢極大,不一樣的聲音是不被允許的。設想一下,如果有一個監督制衡政府權力的機構,政府還敢如此嗎?

其次,關于“非官方政策主體如大衆傳媒、公民個人,思想庫等如何影響政府部門的政策決策?”的問題。影片中更突出了政黨與利益集團對政策的影響,小林市長的管家在背後操縱着政治,市長本人更像一個傀儡,而管家則代表着貓黨與利益集團。當然,公民個人也有影響決策,一位美國女留學生堅信這項法案背後隐藏着陰謀,尋找真相又鼓動身邊的人在選舉之日反對小林市長,市長的養子此時也帶着一大群狗來到現場,号召大家回歸理性珍惜犬類朋友。他的演講打動了并喚醒了市長,市長承認受賄罪行并廢除了垃圾島法令。

最後,關于公共政策應該體現怎樣的理念?在電影中我認識到,首要的是生命至尊,但政策除了保護人類的生命,是否應該保護我們的摯友——犬類的生命?此外,還應該體現法治理念,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讓政府也能受到監督,打擊像影片中的受賄行為,促進科學決策。

總體上,這是一部充滿了政治隐喻的電影,所謂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曆史與想象的結合,引導着人們去反思。隻希望,反思的結局可以是美好的,而不是像黑格爾所言“人類從曆史中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曆史中吸取任何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