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最有意思的是對市井生活的刻畫,不知道是有意為之還是紀錄片式的拍攝使然。通過男主角的眼睛與速寫本觀察,逐漸地會使觀衆莫名從對劇情發展的好奇轉入對陌生人經曆的好奇。

理想主義者與浪漫主義者可能會對這個男主角對陌生女士說的那番話信以為真并以為浪漫與長情。我傾向于男主角隻是一個旅行的過客,那套說辭也不過是一次施展技巧的搭讪。他受到咖啡館不同的女士的吸引并為之好奇,對轉瞬即逝的身影而遺憾,又着迷于金色頭發的背影,最後無意間為櫥窗内的身着紅色裙擺的姑娘傾心。想追求,被極力躲避卻不自知,丢失目标後短暫地在樹蔭下對陽台裡換衣服的姑娘與連衣裙着迷。最後陰差陽錯地又和一開始的人遇見以至于編瞎話緩解尴尬。最後經曆了無聊的一天之後,遠遠地在站台見到其最後一眼,然後車門關閉,好像也不會再見面。

這整個故事,除去對群像的描述,更像是一個人遭遇crush的全程經曆。試想我們也會被環境中形形色色的人吸引,寂寞的我們想快速地與别人建立聯系。我們便會經曆男主角一開始的遭遇,别人對我們愛答不理。之後我們會遇到越來越多的人,有的還沒有來及說話便消失不見,有的接觸之後感覺和自己想象大相徑庭,直到偶然的時候碰到一個人,這迫使我們想了解那人的一切。于是這種着迷使得我們變得卑鄙的有些不擇手段,愛情的沖動始終與我們心中的道德律發生抵觸。中間或許也會遇到像影片中在樹影斑駁的午後挂在陽台的碎花連衣裙讓我們為之伫立的情景。最後再次見到那個穿紅色裙子的人又自覺得跟上去。電影中段在車站的場景非常有趣。穿紅色裙子的姑娘戴上了墨鏡,于是我們沒有了視線交流,我們變得讀不懂她。

這個時候雲的影子使得場景明暗交互。“那人為什麼跟蹤我?”,“跟蹤我的那個人是壞人嗎?”,“如果搭讪我應該接受嗎?”,我的心中出現了這些旁白。這一段的蒙太奇使得我似乎讀懂了她的内心。之後便是有軌電車上的那一段交互,那個姑娘的表情中,是心動,是遺憾,更多的是謹慎。我非常開心她終究沒有被crush理智。

最迷人的那一幕,是她讓男主不要說話。

“噓——”。是的,我看穿了。就讓氣氛到此為止吧。起碼到目前還算體面。

“夠了。希望你找到她。”

電影并沒有變得油膩。最後一天,依舊是描繪小鎮生活場景,小鎮生活沒有一絲一毫的改變,男主則在車站坐了一天,于是就到了傍晚時分那一幕。在此過程中有這樣一個插曲,男主跟着一個穿着同樣紅色裙子的女性,但最後發現是自己認錯了。最後一天大概就是遭遇crush的陣痛期。男主依然對那個姑娘念念不忘,可能會見面,也有可能再也不見。但就生活而言已經沒有交集了。

或許在早個幾年,我會認為這部影片果然如簡介說的那樣是一個獲取重逢的故事。盡管我最近測試顯示我已經從原先的ISFP變成INFP,但是我對浪漫這種東西已經更加謹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