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性》結尾雖然莫名其妙地HE了???? 但是看媽媽的那個表情,對于她來說是恐怖的延續還是結束也不好說..
原著是湊佳苗,抛去結尾來說,導演在裡面刻意營造的那種誇張的家庭恐怖氛圍很難不讓人覺得有些意思。
首先是對自己母親有着有點變态性的依賴的“媽媽”,看到很多人說這兩人之間的感情不讓人信服,太假了,但是我卻覺得這種空洞的甚至有點詭異的互動是刻意為之的,為了誇張現實而增加了恐怖感(這點導演的動機你也可以從配樂感受到,一切都散發着詭異。而且整部電影也是誇張了的,但是裡面有很多現實生活中存在且常見的關系模式。)她被裹挾着和自己不愛的男人結婚,因為不太喜歡丈夫甚至讨厭到女兒頭上,覺得她不聽話是因為“流着一半丈夫的血”
然後是扮演着傳統日本家庭完美母親角色的外婆,因為過于完美,被女兒眷戀崇拜,女兒因為她勉強做着自己不喜歡的事情,因為她迫切地想成為她,認為這樣才對得起她,也因為她的世界裡隻有這一種女性生活的模式。外婆最後完成了母親的最大奉獻:為後代奉獻了生命。
婆婆的那個“媳婦熬成婆”的僞男性大家長角色,也是東亞人熟悉的真實存在的一種character,成為了一種雖然也受過壓迫,但是内化了父權結構的壓迫者(也是Tori Amos Cornflake Girl的創作靈感lol)。女兒在餐桌上質疑她為什麼不給我媽發工資,感覺女兒說出了大家的心聲。她自己的女兒後來也不堪其擾逃離家庭,不得不說我身邊就有這樣的母女…
還有爸爸的角色,(不管哪一代的父親都在影片裡嚴重缺失也是一個諷刺的點)裡面提到了他的父親家暴,後來他還參與了和越南戰争以及日美條約有關的運動,然後和當時的“戰友”出軌了。女兒在飯桌上和他吵架那一點我也覺得好精準,就是不管政治傾向如何,不管自己是不是以前也被父親傷害,但男的還是很難在性别議題上有什麼進步。你政治抑郁了,還是能夠靠妻子免費地吃到熱飯菜,逃避了家庭的工作責還能借口說看不下去來逃避家庭生活的情感責任,“明明是做了錯事還裝成自己是受害者”。我就是說異性戀男總是幻想着政治抑郁的時候離開家庭在“真正懂得自己”女人的懷裡哭訴,逃避得好哇。女兒說的很對:“你才是那個離了我們活不下去的人。”
這個電影的題目就說明了一切:什麼是母性呢,母性就是女性被裹挾着結婚然後被壓榨被迫扮演出來的東西,被迫奉獻還不斷有人從你身上索取。母性就是傳統日本女性被規訓出來的“大和撫子”的image。女兒想說的,其實并不是世界上“隻有”兩種女人,一種是女兒一種是媽媽,而是想說,世界上有些人不适合也不必強迫自己當母親。
最後的女兒,是新世代的代表(應該按照運動時間算的話,是80/90年代生人)。她在劇情中表現的對日本傳統父權社會觀念的不适與反抗是一種時代精神的特征。但是這種羁絆仍然令其無所适從,尤其是父母愛的缺位,和對于外婆舍身救自己的一種一種幸存者愧疚,還是讓她産生了一種“我要把生命還給你們”的哪吒自刎般的情感。
但是不得不說,結尾還是太輕飄飄了。雖然這大概也會是很多人真正會做的選擇——雖然有種種問題,但我隻能選擇和解,不然我隻能永遠痛苦永遠憤怒。但至少作為新世代,女兒有了選擇的權力:不管“我”願不願意結婚或者孕育生命,我都要對這以前的一切進行記錄和反思,并且做出自己的選擇。
刨掉最後五分鐘有點爛俗的結尾,和有點多餘的旁白(但是還好),我覺得還是一個很優秀的很有意思的作品,尤其是前40分鐘營造出的女性代際間的詭異互動非常讓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