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号在北京電影資料館看完《我的阿勒泰》前三集和映後,感動的餘韻一直持續到了現在,狂寫下一萬字小作文,好像都隻是在說一個字:好。

對,是那種劈頭蓋臉的好。

改編好、選角好、拍攝好、服化道好、配樂好,是一部非常純粹的好作品。

能夠這樣淋漓盡緻地将一片土地和土地上人與人之間的故事本土化講好的作品其實不少,美國有《黃石》,英國有《萬物生靈》,德國有《海蒂和爺爺》,現在中國有《我的阿勒泰》了。

我是真的為好作品的誕生而感到開心。

滕叢叢導演在映後說到改編的難度沒那麼大,因為散文的特性是形散神不散,但是我們依然會覺得改編難度大,有一個很關鍵的點是時間。

都是對阿勒泰當地生活的觀察和描寫,原著是去時間化的,所以讀着會覺得“形散”。但影視化改編的劇集有很明确的時間線,前三集裡圍繞巴太一家和李文秀一家的故事線會在同樣的時間線并列展開,最終收束于阿勒泰宇宙中心——小賣部,那個地方足夠偏遠,方圓百裡的人都得到那兒買東西,一個又一個人情故事在這裡碰撞,兩條主線故事也在這裡收束、融合、綻放,所以看着不會覺得“形散”。

那“神不散”在劇集又如何體現,我認為和書裡一樣,在那片永遠看不到盡頭的土地上,人與人之間的聯結織成了一張密度不高但韌性極強的網,硬性的物資和軟性的情義通過這張網送往阿勒泰的每一個角落,劇集又将這份你來我往的溫暖和治愈通過極其美妙的視聽語言直觀地傳遞給全世界各地的觀衆,“山川雖異域,日月同天”的感動,在此刻有了具像化的呈現。

但更妙的還是在每個角色的塑造上。

首先選角就極其成功。

周依然本人的形象氣質十分貼合李娟老師書裡對于“我”的描寫,瘦小單薄的十九歲女孩,有滿腹的天真和叛逆,工作和生活中好像什麼事都做不好,為了寫作卻有超乎常人的耐性和勇氣,和《小婦人》裡的喬、《我的天才女友》裡的莉拉一樣,執起小小的筆如戰士手持利劍,能夠給予所有女性以力量,去體驗、去感受、去試錯、去記錄,太好了。

弓馬騎射、彈唱技藝精湛的新人演員于适飾演巴太,我太喜歡巴太了,他有高大強壯、充滿雄性力量的身體,有粗糙但漂亮的臉,搭配一頭被家人都嫌棄的長發,像一顆純天然的尚未被打磨的寶石,外表粗砺,但内裡漂亮别緻極了,巴太就是這樣,他有一顆善良柔和的心,單純但不失個性。

于适本人亦是如此,年輕稚嫩但純粹萬分,他的努力和踏實亦有回報。他很好地還原了原著裡的白月光角色麥西拉,高大、漂亮,有一顆柔和清淨的心,但更好地塑造了一個更為立體飽滿的角色,巴太,幸福之子巴太,他尊重女性、愛護動物、敬畏自然,是一切美好品質的集合體。

劇中他騎着馬走過小賣部,鏡頭聚焦到李文秀的臉上,降速、推近,一個鏡頭就鋪墊了二人的關系和主角後續的人物動機。美好降臨的那一刻,時間會變慢、會停滞,直擊人心,是更長的時間也無法消磨的記憶。我想大家會喜歡。

然後是馬伊琍老師飾演的張鳳俠。

張鳳俠!張鳳俠太靈了呀!

馬伊琍老師完美地塑造了一個絕佳的張鳳俠。

她樂觀豁達,灑脫自在,有勇有謀,常常喝醉,其實極度清醒,深谙異鄉人在那片土地的生存之道。

作為女兒,和患有老年癡呆時常記不得家人卻永遠記得故鄉是沈陽的母親常年作伴,電視機修壞了沒關系,用石頭砌框給媽媽一個新的“電視機”,媽媽犯病了沒關系,用小紅旗僞裝成導遊帶媽媽回“沈陽”。

作為母親,她會溫柔接納女兒的所有天真和叛逆,在那個年代女兒堅持的寫作她不能完全理解,但她從始至終沒有幹涉過女兒的任何選擇,允許她去嘗試去犯錯,但會在關鍵時刻給她兜底,她好像有一顆比那片土地還寬廣的心。

作為小賣部老闆,她自有一套經營法則,記着可能永遠都要不回來的帳,也要跟随牧民的轉場路線開一間流動的小賣部,再難走的路,她都不曾畏懼。

作為張鳳俠,她對女兒說,我雖然是你的媽媽,但我也是張鳳俠。

張鳳俠的俠,是俠氣的俠!

馬伊琍老師演得太好了,這個角色我超愛。

還有蔣奇明老師,出品必出精品。不管是《宇宙探索編輯部》裡的那日蘇,還是《漫長的季節》裡的傅衛軍,演什麼是什麼,他一開口你就知道有沒有。(當然,哪怕不開口也很有)

最後又怎麼來形容畫面的好呢?

這樣說吧。

北影節開票的時候我沒搶到,本已心灰意冷。是在看到釋出的第二個預告片後,我才下定決心:這次不管花多大的代價,我一定要在大銀幕看《我的阿勒泰》,24号緊急買機票和影票,25号當天往返。

當預告片在大銀幕亮起的時候,我就開始掉眼淚,好像是我的沖動和上頭得到了有效的佐證,幸好我來了,因為這就是得在大銀幕觀看的作品,這是一部300+分鐘的大電影,是一首細膩優美散文詩,是一本每一幀都可以裝裱收藏的攝影集。

雖然是特種兵的行程,但我收獲了一場完全超越期待的,同屬于身體和心靈的療愈之旅。

還有導演女性視角的切入點也很妙。

講到婚姻、講到兩性差異。

巴太的嫂子,抱怨酗酒的丈夫,抱怨自己每天為這個家忙前忙後,但始終都沒等到一個屬于她的搓衣闆,哪怕是這樣,她也沒有歇斯底裡,甚至沒有停下仍在忙活的雙手。

巴太的父親,守舊、古闆、偏執、為了一把小刀可以放棄乘坐火車選擇騎馬回家,不善言辭但堅守原則,在用自己的方式承擔着一家之長的責任,守護着自己的家族。

(說到這裡再誇一下巴太,他尊重每一個人,不會因為性别、年齡有任何偏見,他努力用自己的方式給予大家平等的信任和支持,這個角色太好了,大家後續看劇的時候就能感受得到)

《我的阿勒泰》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如此飽滿、立體、鮮活。

他們矛盾,是非對錯、有用沒用在不同語境下有着完全不一樣的呈現方式。

他們迷茫,每個人身上都有新時代與舊時代前後拉扯留下的印記,每個人都面臨一些關鍵的人生選擇。

他們也純粹堅定,每個人都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和法則生活在那片廣袤的土地上,守護着自己心裡那一方小小的淨土。

治愈,溫暖,卻充滿力量。

好,劈頭蓋臉的好。

*導演說前三集還不是最好的,從第四集開始更精彩的故事才會逐漸呈現給大家,我想我的夏天,注定屬于阿勒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