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故事的文學性很強,想要表現存在主義哲學思想下的愛情觀。愛情是一種選擇,是信仰之躍,是可以一個人過好生活,但仍選擇去愛一個人,是在有限的時間和受限的處境中,用自己的選擇和行動來定義愛的内涵。
存在主義是樂觀的,我們注定是自由的,因為人是其所是,也可以不是其所是,任何情形下我們可以憑借自由意志,為下一刻做出不同選擇。這是為什麼結局要HE。
大多數觀衆看不到這一層。因為古往今來相信和理解真愛的人,都是人群中的少數。很多所謂愛情故事,不過是把自己幻想的理想自我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這種幻想注定破滅。愛情的終點是真正看見彼此後的自我成長,足夠勇敢的人,才能活出理想自我,然後在日常生活裡的每一次愛,就都成了真愛。
這部電影無疑是超現實和高概念的。與現實中愛情故事發展過程不同,電影直接跳過了彼此愛情幻想破滅的情節,試圖用一場在學校運動館徹夜聊天的戲,來表現男女主已經彼此看見。
對于分開後兩人是如何自我成長的,電影缺少直接的表述,僅靠幾句話幾個畫面帶過:女主回到家鄉與母親和解、一個人開酒吧、寫兒童劇,男主反思職業選擇、父親去世、認真當牙醫。用這些來體現角色的自我成長,表現力太弱太間接了,隻有心靈異常敏銳的觀衆才能體會到。
而男女主對彼此的理想自我投射,是如何最終長成自己的一部分?故事是通過倒轉男女主的生活工作地來表現。即,車禍之後,女主選擇離開家鄉,而男主回到家鄉守候,甚至到兒童劇院幫忙,似乎活成了女主的樣子。這個說服力有,但是不夠。
高潮當然是結尾吊橋的雙向奔赴。最令我感動的是孩子們那段闖三關的台詞,我認為是點題。第一關,吃苦糖,第二關,換新牙,第三關,保持勇士的微笑。這是經曆了生活的苦澀和那苦中做樂的一點點甜之後,仍能成長出新的自我,還能保持樂觀,帶着愛與勇氣,繼續生活。
再說一遍,存在主義是樂觀的,我們注定是自由的!

———————
所有演員的演技都在線,值得五星好評,特别是男女主,沒有他們的實力演繹,故事将無法成立。蔣奇明,不愧是我湊巧看了個白玉蘭頒獎典禮就種草了的演員。張藝凡,從電影采訪看她也是言之有物,頭身比太絕太絕。導演是編劇轉行來的,還要繼續打磨電影語言的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