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看嚼出了些細糠———
1. 希薇爾不是紀子,她不願意做鮑比的挂件,不會成為圍着鮑比轉的女人。所以她說“don’t ask for the moon, we already have the stars.”
2. 鮑比在影片中說他不想替人負重,成名後,總有人希望他做這個,要求他做那個,要他替公司賺錢,希望他将民謠樂發揚光大。
3. 民謠音樂節的主辦方,鮑比口中給民謠下定義的人,一直為民謠樂事業付出的幕後推手們。組委會有個人說“他令願民謠音樂節隻來十個人,而不要一萬個追星族。”他們想将他們所鐘愛的傳統民謠發揚光大,讓更多人喜愛。鮑比的原創民謠的确為民謠的基建帶來了一把鏟子。但鮑比是純粹喜歡做“好”音樂的人,他不在乎形式,他不停前進,希望作出更好的更好的音樂。不會被所謂音樂類型的形式所困。就像經紀人吼西格的那句,“你是害怕了,你怕草坪上那群孩子喜歡鮑比的新音樂,而不是傳統民謠。” 讓反對者真實的心聲原形畢露。但是形式就是一種類型的定義。電子樂确實不是民謠,新的音樂出現在民謠音樂節上确實是給“别人家的地毯”上了點顔料。但鮑比是好戰的主角,他堅持在民謠音樂節上唱新音樂,或許是在跟大衆給自己貼上的民謠标簽宣戰,也或許是在跟那些觀衆的“期待和要求”宣戰:我的演出不會成為你們的點唱會,sit down and just listen to what i play.
4. 鮑比的一生有許多貴人。看中鮑比的才華,希望鮑比能發展民謠事業的皮特·西格,看中鮑比的才華,希望鮑比能為自己賺錢的經紀人們,看中鮑比的才華和吟遊詩人般自由的靈魂,在鮑比未成名沒錢的時候養他的希薇爾,還有帶鮑比一把的音樂前輩,瓊·貝茲。這部影片的每個角色,在一個獲得成功的主角人生中的定位,都很典了。
———————-分隔号——————-
<第一次看時的标記語>
迷人的,好戰的主角
近半年看過最牛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