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彈絕不能爆炸,炸彈不爆炸,觀衆就老在惴惴不安。” --希區柯克
... 曆史上著名的電影藝術大師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在他長達六十年的藝術生涯中,拍攝超過五十部電影,他擅長用推拉或者橫移的變焦鏡頭,在場景中建立戲劇性的配樂,操控觀衆對電影的鑒賞力,将觀衆的目光帶入他所構建的懸念之中,他對人物、故事、情節有着超高的理解和獨特的藝術表達,使得他的作品成為獨一無二不可效仿的經典,而“希區柯克”也成為恐怖懸疑的代名詞,今天所賞析的電影是希區柯克的著名傑作《驚魂記》。
這部豆瓣9.0分,80萬美元的小成本制作卻獲得1500萬美元票房的電影,不僅是希區柯克技巧最成熟的作品之一,也是心理恐怖驚悚片的開山之作。《驚魂記》對于人類精神層面的剖析使之登堂入室為心理變态懸疑的經典,本篇着重從影片試聽視角展開分析,來感受懸疑大師是如何牽制觀衆情緒,将毫無恐怖畫面的電影發展成衆人的“心理陰影”。(注:本文涉及劇透)
... 《驚魂記》衆多版本海報故事梗概 這部電影講述了女主Marion在替老闆将錢存進銀行時因為一時沖動而攜款潛逃,中途偶遇一家汽車旅館并留下過夜,卻在淋浴時被恐怖殺害的故事。女主在全片近三分之一便退出銀幕,故事圍繞是誰殺了Marion繼續展開,乍看簡單的故事随着劇情的推進不斷複雜化,将觀衆吸引進了這場懸疑恐怖的謀殺案之中。片中的浴室謀殺情節也成為經典,後世稱其為蒙太奇的拍攝典範。繼而私家偵探也被謀殺,最後Marion的姐姐Lila和男友Sam揭開了這件事情的真相。
... 視聽語言
《驚魂記》最令人着迷的除了推動劇情發展的一個又一個懸念和反轉以外,最偉大的則是希區柯克在這部影片中運用的拍攝手法,當時為了節約成本而選擇運用黑白膠片進行拍攝,雖整部電影并無過多血腥恐怖的場面,但對于制造懸念,希區柯克一直主張讓觀衆身臨其境,打破觀衆固有思想,從小故事,簡單的情節着手,帶入觀衆的感官和情緒,讓觀衆和劇中人物一起感受絕望,緊張和刺激。就像希區柯克自己說:好的故事,一定要盡可能的讓觀衆感到痛苦。
電影開場1分55秒縱橫交錯的線條片頭搭配緊張刺激的配樂不由地給予觀衆強烈的感官刺激。... 《驚魂記》片頭首先故事開篇就利用橫移拍攝方式帶觀衆俯瞰整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交代日期(12月11日 周五)、時間(下午2點43分)、鏡頭由遠到近的推拉從窗戶切入一個窺探視角引出主人公,緊接着交代女主角Marion和情人Sam的關系現狀,表明兩人經濟狀況并不理想,為後續的故事發展埋下伏筆。
... 再者希區柯克對女主服裝色彩的基調來暗示Marion命運的走向,這樣的設計讓觀衆直白感受到她的悲慘與無奈,比如Marion在攜款跑路前服裝基調都為白色或淺色,印證她内心的正直善良,純潔清高,而在攜款跑路後内衣外套換成了黑色和深色大衣,這也一步步表明女主内心的動搖和逐漸陷入堕落罪惡的過程。而在女主被刺死之前又穿着淺色睡衣,這表明她跑路的焦灼與慌張使她陷入自責,想要彌補一時的鬼迷心竅并改過自新。... ... ... 全片運用最多的就是主觀視角的鏡頭剪輯,沒有過多的台詞和解釋旁白,用觀點式剪接技法,依靠主角的神情、表演、鏡頭的變化來叙述主角内心的想法,推動故事的發展,誇大主角内心的緊張程度去營造緊張的氛圍。這也是希區柯克最擅長也最常用的手法,他看似調動演員的感官情緒,實際上在“玩弄”觀衆,讓觀衆身臨其境,讓觀衆感受故事,讓觀衆作為主人公去自主調動情緒狀态來達到緊張刺激的感受。
首先Marion有攜款跑路的想法時出現了5次四萬美金的特寫,這裡主觀地帶入女主角在收拾行李時内心開始動搖和産生罪惡想法的開端。... ... 其次在Marion開始亡命天涯的路上,使用跟蹤鏡頭來拍攝Marion逃跑過程,從偶遇老闆到警察對她的窮追不舍再到遭遇黑夜暴雨等各種困難。Marion的眼神中一直充斥着緊張、不安和恐懼的神情,這也讓她行為局促不安、心神不甯,搭配緊張刺激的配樂更加帶動觀衆情緒,直觀又刺激的感受到“逃跑”時的艱難坎坷和心虛慌張。... ... 而全片最精彩的片段希區柯克卻花了7天時間來拍攝,攝影機的移位達60+次。雖然隻有45秒,但有足足70+個鏡頭,平均每個鏡頭隻有1秒的經典片段,通過刺激的聲音配樂和變換的畫面讓觀衆感受到緊張刺激的氛圍和張力。
單從視覺效果來看,利用蒙太奇作用産生的視覺錯覺,鏡頭不停的從刀、面部、手部、腳部、花灑以及浴簾等多方面進行片段化的組合。通過縮放鏡頭,看到Marion的眼睛和下水口的映射,浴缸流淌的血迹,眼角不知是淚水還是濺起水花的特寫。種種細節叙述着Marion的死亡和慘狀,持刀黑影的畫面也暗示了兇手的身份和動機。 希區柯克所想讓觀衆感受到的“痛苦”,充分體現一種可以直擊觀衆内心悲憤憐憫的直白痛點,就好比兇手行兇時并沒有采取一刀緻命的手法,而是快速、連續、一刀又一刀的手段,直觀感受兇手的兇殘,再加上影片不到三分之一,以Marion為基調的女主角就這樣驟然死亡,突如其來的劇情足以将觀衆帶入一個亢奮激昂的情緒,在帶動觀衆悲痛的情緒下,順利設下懸念,繼續推動情節發展,不由得産生一種幻象和想要繼續深究的好奇念想。
影片主觀視角的表達在Norman後續處理屍體時看着車緩慢墜入沼澤地時也有充分的展現,細化的處理了當時緊張刺激的神态與人物心理活動,這也是希區柯克擅長利用庫裡肖夫效應将觀衆與人物聯系起來,從人物主觀視角出發,代入故事情節,看似毫不刺激的畫面卻讓人産生無限遐想:①開始沉車時Norman的緊張期待,眼神一直盯着車,雙手抱十,咬手指等細節處理,将觀衆也拉入“處理屍體”的狀态,期待車快點沉入沼澤地,期待這場兇殺事件不被看見。... ②當車沉入一半卻不動的時候,諾曼肉眼可見的慌張,他左顧右盼,焦急,不知所措,害怕事情敗露,持續保持雙手抱十的狀态也顯露出一種期許和緊張,即便沒有台詞但話外音一定是:快點沉下去,快點,快點……... 後續私家偵探在懷疑Norman想要深入調查時,走向“母親”住宅想要一探究竟時,上樓過程中,一間房門緩慢打開,利用光影的變換和“母親”快速出現并持刀砍向偵探,這一過程快得讓人猝不及防,也讓觀衆以為馬上接近真相時卻又釀造另一個悲劇,利用俯角鏡頭拍攝,再次牽制觀衆進入偵探視角的無助和悲慘命運之中,同樣使用緊張氣氛的配樂和偵探的一聲尖叫使得影片繼續深入一個懸念和高潮。... 而影片最後随着Marion的姐姐和男友Sam的深入調查,查明了整件事情的原委,同時心理醫生揭露出男主Norman的秘密,而Norman在準備殺害Marion姐姐和男友時喊了一句:“I'm norman bates”,我認為這裡是Norman的本體主導進行的行為,因為秘密被揭露而慌張之下進行的殺人舉動,至于為何身着“母親”形象,一方面交代之前兇案的結局,一方面Norman裝成母親的樣子,将罪證引向“母親”,來印證前期Norman與Marion對話中說自己母親生病,用這樣的方式保護自己逃脫罪責。這裡就不得不展開讨論結局的矛盾:
心理醫生明确表示Norman存在人格分裂,因為從小在母親強有力的控制欲和嚴苛形象的關愛下産生了畸形的戀母情節,繼而在殺害母親和母親的情人時衍生出嚴重的犯罪傾向。他幻想母親沒有死而是被自己藏起來,久而久之這個幻想的母親角色被Norman賦予在自己身上,從而産生另一種人格,Norman想要占據母親,他認為一個男孩最好的朋友就是他的母親,而“母親”也占據着Norman本身,她不允許其他女孩接近甚至占有Norman,所以将她們殺害。
... 而我并不認為Norman在行兇和處理屍體的過程中出現所謂人格轉換一說,而是為了掩蓋罪責加之内心兩種身份的互相依賴與救贖,他不得不為自己辯護,同時也為“母親”辯護,正如當所有人懷疑Norman本人時,兇手轉化為“母親”的形象,而當最後用“母親”角色行兇時,Norman也才會下意識喊出那句:“I'm norman bates”,所以我認為Norman是自私的,也是清醒的,他擅長僞裝一個無辜膽小,孝順愛母的好兒子,同樣他也擅長利用母親的身份來幫助自己逃脫罪惡,這也印證電影最後的畫面Norman與“母親”頭像合二為一,看似他們互相庇護,實際上都自私的在保全自己,最後用邪惡的笑容表達:我是一個瘋子,你們誰都不能拿我怎麼樣。...